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界的理论研究活跃,形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对唯物史观内涵和外延的新阐发,历史理论的探讨深化了对中国历史特点的认识,以历史认识论研究为重点构建史学理论体系,史学方法的更新和多样使历史研究更具魅力,对历史学功能的新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
侯云灏  张荣 《齐鲁学刊》2002,(3):124-129
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其科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的学术界。反映在历史学上,则对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历史考证学思想的兴起、近代实证史学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这种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侯云灏 《学习与探索》2002,3(3):115-12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是与 2 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问题的凸现息息相关的。五四运动以后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注重社会现实的改造和革命 ,并从社会历史的运动中汲取经验教训 ,成为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史学正是在现实社会运动的激荡下 ,顺应着史学发展的方向 ,肩负起社会改造的历史使命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来探索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因而迅速崛起并成为史坛主潮。在中华民族寻求独立解放的历史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变数和动荡的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也随同这震荡的世纪一样,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完成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其间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一、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主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蜕变;一是由新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蜕变首先是在对封建旧史学的批判中实现的。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西方史学传入并影响中国,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世纪初,民国时期,新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不同时期,传入的内容各有不同,传播的途径、宗旨和目的及其表现出的总体特征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侯云灏 《学术研究》2004,8(12):90-95
西方实证史学传入和影响中国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日本这一中介。经过“日化”后再传入中国的西方实证史学, 已经留有日本的痕迹。但是,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 这些“实证史学”思想, 反而对中国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和佛学,但是,史学界却公认他是一位通家,尊其为一代史学大师。他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图从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20世纪初“新史学”是在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中应运而生的,梁启超开风气之先。其产生的学术原因是史学自身的发展和外国史学的影响。以进化史观为中心的近代史学观念和对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重要范畴的初步探讨,则标志着“新史学”的发展。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之间有许多极其相似之处,联系密切,甚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傅斯年史学思想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斯年早年留学英、德长达六年,深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又有雄厚的“国学”功底,1926年回国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尤其是自1928年创办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以来,广揽人才,开展科学的历史学、语言学研究,成为该所终身所长。在当时国统区实际上有着将帅的地位,其思想主张影响了中国整个三、四十年代的学术界,尤其是史学界。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分析一下他的史学思想,名曰散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对农民战争及其指导思想——平均主义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始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平均思想的简单溯源及其在农民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的考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强加在农民头上的种种非难和指责。一、关于平均思想的起源问题关于平均思想的起源,学术界大都以为它来自于原始社会。来源于原始共产主义制度。认为“在原始公社时期,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享一切劳动所得是普遍实行的准则,是没有人为强制性的自然的习惯。平均意识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共享均分对一切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和理所当然的。”甚至把对劳动所得的平均分配程度,描写到象数学运算那样的精确。把原始社会描述成一种绝对平等、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