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豪泰林模型从运输成本的方面说明了产品差异化对于企业避免过度竞争,获得正利润的重要性.本文中运用豪泰林模型的变种,讨论了在不同市场覆盖情况下企业定价博弈的结果,认为在双寡头市场上,即使是在产品完全同质化的情况下,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产品定位的方式破解"伯川德悖论".  相似文献   
2.
俞驰 《理论界》2010,(8):145-146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于偶然的外界刺激,突然出现的一种特别积极、特别有效、特别富于创造性的心灵境界。引发灵感的某一外界事物不只是灵感本身,它不过是艺术灵感借以发生的机缘。只有那些能够给予艺术家以创作最佳思维角度的启发,或者促使艺术家在创作当中形成最优神经联系,并且具有鲜明性、直觉性、针对性特点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艺术灵感产生的机缘或者契机。  相似文献   
3.
俞驰 《理论界》2006,(12):192-193
儒家学说十分强调积极用世,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个人身家性命要以国家兴亡为转移。个人修养、家庭建设都要为国家强盛、天下太平服务,这就是中国式的公益之善。重精神之“善”、轻物利之“善”,是中国善恶观的又一特色。“舍生取义”、“辨礼仪”、拒“万钟”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公益之善与精神之善是统一的,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大都追求“兼济”与“独善”的人生境界。这种善恶观促使中国文学美学推崇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4.
俞驰 《理论界》2007,1(12):128-129
美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美本质”学说,它们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其各自提出了关于美学基本问题的完整观点。区别只在于各种学说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终极理念,阐发了与审美对象感性特征相互对应的美的内在“意蕴”。一部美学史,人们在勤勉不懈地探讨“美本质”学说这一千载难题的时候,实际上收获的是美的“意蕴”说。黑格尔结合艺术研究发挥了歌德最先提出的“意蕴”,说。“意蕴”是比“理念”更富包容性和丰富性的概念。“意蕴”说明确了美的两个基本条件。“意蕴”说开辟了美学研究走向生活实际的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