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曹禺是一位公认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戏剧大师,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堪称我国现代戏剧的精品,将它们“列入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文章认为,曹禺建国之后,还是原来的曹禺。他始终倾心于艺术的追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建构与戏剧语言的提炼,为新中国剧坛增添了光彩。但是,曹禺又不是原来的曹禺。通览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建国前后创作心态不一样、创作方法不一样,以致于创作效果也不一样。在总结曹禺建国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创作的功过得失时,要积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分子定位问题,一是创作自由问题。这两个问题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戏剧的成败与命运。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话剧虽然历尽风雨,也曾面临困境,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成就不容低估。特别是在它的自身发展的历程中,还迎来了令人难忘的三次高潮,这是中国当代话剧工作者的光荣,它不仅为新中国的文学艺术赢得了声誉,而且还为下个世纪的话剧发展提供了亟待总结的宝贵经验。分析当代话剧高潮的特点,研究形成高潮的内、外部原因,深入比较几次高潮表现形态的异同,将对总结半个世纪以来话剧创作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发现影响、制约当代话剧繁荣的客观规律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当代话剧的第一次高潮指的是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我…  相似文献   
3.
当代话剧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七十年代末曾迎来令人欢欣鼓舞的创作与演出的热潮。进入八十年代后却受到冷落,陷入困境,出现“危机”。这一特殊的现象曾引起戏剧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人惊讶,有人困惑,有人焦虑,有人悲观,有人奋力拼搏试图遏止颓势的继续发展,有人却泰然处之,认为如果“气数已尽”,不如顺其自然。为此,理论界还沸沸扬扬地掀起了一场为时不短的关于“话剧危机”的争鸣与讨论。最早传出“话剧危机”信息的恐怕要算剧作家沙叶新《扯“淡”》一文了。这篇发表在《文艺报》1980年第10期上曾引起争议的文章认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剧坛是令人难忘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刚刚离各人们对它还记忆犹新,更重要的是它那曲折、独特的发展、演变过程,既令人欣慰、赞叹、倍感兴奋,又让人惊讶、困惑、忧心忡仲:那融入了几代人心血的中国话剧的辉煌以及泞不及防、突兀出现的让人心寒的寂寞与悲凉,始终京绕在当代戏剧工作者的脑际、心间。的确,中国八十年代沸沸扬扬而又冷冷清清的剧坛上出现的诸多众说纷坛的现象,太值得我们思索、探讨、研究了,真是“说不尽的八十年代”。在此,笔者仅就八十年代中国剧坛的一大景观——戏剧探索热潮的蓬勃兴起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满怀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20世纪中国剧坛的一面光辉旗帜──田汉同志诞辰100周年。田汉是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剧改革的先驱者以及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他自幼酷爱戏剧,早在少年时代就立志做一个戏剧家,曾自诩为一位中国未来的易卜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诞生的三十年间,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他写作剧本、组织剧社、创办戏剧教育、领导戏剧运动、介绍、翻译外国的戏剧作品和理论,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少人…  相似文献   
6.
如何公正地评价“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成就,是当今理论界客观存在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当代理论工作者对“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几经起伏和变化。“文革”前多为满堂喝彩;“文革”中则是一概横扫;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恢复名誉,评价甚高;进入80年代后不少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一批年轻的评论家对“十七年文学”多持批评态度。为何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对同一研究对象的评价竟会如此翻来复去、起伏不定、褒贬悬殊?这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吗?这是中国当代文坛独有现象吗?这与评论家自身的政治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