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富兰克林深受清教文化的熏陶,却又不是地地道道的清教徒;他曾经批判自然神论的观点,却又成为了一个自然神论者。本文认为,富兰克林的宗教、道德和伦理思想充满着矛盾、对立与冲突。但是,富兰克林对清教思想的有机的吸收、对自然神论辩证的利用、对一切宗教的理性思辨使他形成了勤劳节俭的美德、仁慈宽容的宗教观念和理性实用的道德观,由此实现了宗教理念下的道德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
国际题材是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的一大亮点,该主题细致而全面地反映了欧美文化的差异.以<美国人>为文本,分析了小说所蕴涵的欧美文化差异,认为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单纯与世故的对立;重实用与重形式的对比;强烈的道德意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抗衡.在此基础上,指出欧美文化的差异对詹姆斯笔下主人公而言,就像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  相似文献   
3.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由于对道德问题的特别关注而成为道德的寓言,也饱含着强烈的宗教情怀。这种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情与关注之情流露在爱略特思想里,贯穿于爱略特的创作中。正是对真挚道德的呼唤与宗教伦理的关怀使爱略特跃居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4.
《富兰克林自传》通过不同的话语叙述对自我进行了书写,建构了三种不同的身份:从印刷工走向了公益人,最后以国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富兰克林完成了从个人身份向民族身份的转变。富兰克林的身份在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冲突中获得了理想的平衡,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在说话人与听众的潜在交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他的多重身份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中自我的觉醒,代表着个人的成功,也注入了全新的启蒙思想,它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一个国家的身份、一个时代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玛乔瑞·帕洛夫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诗歌评论家之一,她在《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中提出了不确定诗学概念,代表着其诗学思想的成熟。帕洛夫坚持现代主义诗歌的范围需要重新界定,认为不确定诗学并不是文学史上所有作品的普遍特征,而是特殊历史时期特殊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某种特质。他通过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解读现代诗歌,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及富有启发性的阐释,为诗歌解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当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提出了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学术界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科发展的良好契机。南昌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在重视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也经常围绕着学术界的争论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青年学子针对学术前沿的争议各抒己见。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都是令学术界殚思竭虑的问题。作者们发表的看法,显示了他们至为珍贵的探索热情。《比较文学:为什么总会发生危机?》一文不仅认同了这种危机现象,而且指出这种危机在欧美大陆学界同样存在,是一种"国际性灾害"。对比较文学的学理依据缺乏深刻的认识,文学积淀浅薄,文化研究泛滥,是危机的根源。如何走出危机呢?作者提出加强差异研究的主张,并且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悖论》一文从文化的特性出发,论述了"文化全球化"只不过是一个虚拟的现实;并提醒世人不能忽视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渗透和价值变迁等后果。作者主张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加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来防止文化渗透,达到相互理解。《雏议流散写作中的文化身份》一文,通过流散写作这个个案,探讨了文化传统的顽固性本质和认同异域文化的艰巨性。制约流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