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在近年来的人性问题讨论中,绝大多数人不同意以前流行的那种庸俗社会学观点,就是用阶级性去否定人类共性。但有不少人又进而认为,既然存在着人类共性,那末,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承认超阶级的人性也是存在的。如有些人认为,“没有抽象的人性的提法是不对的,没有超阶级的人性的提法也是片面的”。(见《学术月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还有人这样明确地指出,那种认为“根本不存在超阶级的共同性”的“看法”“是不符合实  相似文献   
2.
在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基本上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文艺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另一是说文艺还必须高于生活。前者可称为源泉说,后者可称为高于说。这“两说”都是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论述作为根据,这里牵涉到如何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问题,所以很有加以辨明的必要。本文就《讲话》中有关的两段话,谈谈个人的理解,不当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书籍实现公众传播是出版诞生的标志。中国出版诞生于汉代。汉以前,上千年的先秦官书垄断制度不准公众传播。一直到战国末年,书籍公众传播的条件尚未成熟。从官方政策看,惠帝四年“除挟书律”,正式宣布废除官书制度,第一次公开允许书籍自由流通。从书籍本身看,西汉末年刘向父子领导大批学者校书获得成功,成为书籍公众传播的条件业已成熟的主要标志。根据出版自身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可将中国出版史分为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秦汉以前,是出版孕育时期;第二阶段,为自汉至唐,是抄本出版(古典出版)时期;第三阶段,为五代、两宋至晚清,是雕版出版时期;第四阶段,为晚清至今,是现代出版时期。  相似文献   
4.
<正> 是否在承认物质决定精神(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后,还需要再承认后者对于前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这是哲学界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我认为后者对前者来说,只存在反作用,没有什么决定作用;讨论中有人指出这  相似文献   
5.
五代至明清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的雕版出版时期,雕版出版比抄本出版更接近现代出版,然而与现代出版仍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新古典书商崛起;二,朝气蓬勃的多元化出版;三,以出版者为中心,建立校书(编辑)、印刷(复制)、销售(发行)三者合一的新型出版机构;四,刻工作坊与刻工市场为多元化出版提供自由灵活的服务;五,书籍发行业迅速发展,然而发行始终是古代出版业中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刘光裕 《文史哲》2011,(3):176-184
<正>我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七八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3年到1975年初,主要是主持《文史哲》复刊;第二阶段为1979年到1984年底,我从山东省委回到山东大学,重新主持《文史哲》编辑工作。复刊时的社会环境,与现在已有天壤之别。当年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刊物处于风口浪尖上,我们动辄得咎,还有没完没了的检讨与检查,所以整天如履薄冰,提心吊胆。十多年前,就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刘光裕所说文化市场,其实就是文化产品市场,它是与物质产品市场相对而言的。本文所论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在中国历史上尚不算是新鲜事,上千年前的宋代就有艺人在“瓦子”卖艺,书商经营“书坊”,规模已经相当大。如今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面临着更为...  相似文献   
8.
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唐宋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传播方式的发展演变是导致唐宋词内在变迁的重要原因。最初,晚唐五代曲子词专为应歌而作,由乐妓演唱传播,因而形成了曲子词华艳婉约的特色。到了宋代,出版和手抄逐渐打破乐妓传唱对唐宋词的决定性影响,使宋词成为男性词人自我抒情言志的长短句诗体,从而在“婉约”之外更添“豪放”一家。  相似文献   
9.
孔子将六种官府典籍作为私学教材,结果演变为六种民间之书,这是古代对官书制度的首次重要叛离;他给弟子讲学又开民间著述之先河,从而为结束官书制度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官书制度下,源于孔子讲经而产生的各种经学传记,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包括孔子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著作,只能是一家之学的集体著作。通过官书与汉以来书籍的比较,可以看出,孔子将经义"口授"弟子而不录为文字,以及经学传记经长期"师徒相传"后演变为一家之学集体著作,究其原因,都是受同一客观因素——官书三特征影响制约的必然产物。以官书制度为历史背景,考察孔子与官书制度之间存在的既接受又叛离、既继承又变革的复杂关系。以出版学观点诠释孔子所作所为,着重考察书籍尚未公众传播对文化活动的影响,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尝试,或可为重新认识诸子以至先秦学术提供一个新途径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林穗芳(1929—2009)先生遗作《〈林穗芳自选集〉的编选说明及目录》作于2003年。我与遗作保存者、复旦大学王华良教授商量发表此文,以纪念先生逝世四周年,此意有幸获得《济南大学学报》编辑部赞同。鉴于有些读者对作者可能不太熟悉,还有关于遗作本身一些事,编辑部嘱我写篇文章,我欣然从命。林穗芳,广东信宜人,当代中国杰出的编辑家与杰出的学者。广东信宜林家,为岭南望族,钟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