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内容提要“人的自由”这一现代性概念具有“入的整体解放”与“个体自由”双重内涵。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将个人自由与自主权利作为人实现现代转型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大批作家多将“人”的觉醒和个人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20世纪30年代末,在初步获得个体自由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普遍流露出迷茫、孤独、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2.
严重地震灾害后扒救埋压在地震废墟中的灾民主要有自救与互救两种方式,自救是互救的基础,互救是自救的发展与延续.无论是自身自救、家庭自救,还是邻里互救、村村互救,"黄金24小时"的救活率最高.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等影响自救与互救的进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人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提高人口素质,关键在教育。内容本文试就人力资本的理论从另一方面论述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自产生之初。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元素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与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整体现代转型交织在一起。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者对前者形成强势压制,激烈吁求自由与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各种群体回归。  相似文献   
5.
李佩甫的大部分小说都采用了一种道德立场的价值评判方式,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作品中隐含着的“城乡对立”模式和道德完美状态的乡村女子形象塑造。其小说在对传统道德观念之虚伪、空洞及道德面具下遮掩的人性丑恶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向道德理念回归的趋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