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贺年表     
清人姚文燮说;“昌谷生二十七岁,然无年谱可考”。为什么自宋以来即有人为李贺歌诗作注,而直到清代,近千年时间,竟没有人为他作年谱?可见作年谱,并非易事。作年谱须有史料,而两唐书虽有传,却语焉不详。至于杂书、野史,采史则东麟西爪,征事则颇多祗牾。如《摭言》、《太平广记》等关于拒见元稹事即是。好在近代王礼锡、阎崇璩、朱自清、周阆风等人对李贺生平行状考证甚详,这就为我作《年表》提供了基础。我编这个《年表》,大体依据下列原则: 一、将李贺生平、作品与当时历史上的重大、或有关事件一并列表,为学习和研究李贺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通读成松柳先生的新著《晚唐五代词研究》 ,总的印象是 :研究角度新 ,视野开阔 ,思辨色彩浓 ,且多有创获。词学研究 ,一向以宋词研究为重点。仔细检索2 0世纪的词学研究 ,有两阶段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三四十年代 ,这个阶段造就了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等一代词学大师 ,他们的个体成就十分突出 ,但其研究侧重点始终是在宋词上。一是八九十年代 ,在《全唐五代词》等文献整理的基础上 ,词学研究出现了繁荣局面 ,群体的成就颇为显著 ,晚唐五代词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与突破 ,刘尊明、乔力等一批中青年学者从词体创作特质的美学分析和文化成因入…  相似文献   
3.
前段,阅读先秦散文,有两处译文及注释殊感费解,后来翻捡数种版本,疑虑仍不能稍减,故此,略陈己见,备以质疑。一《勾践栖会稽》一文,在写到勾践与民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时,有如下一句:“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宦)其子。”不少注本都将“孤子”释为“孤儿”或译为“命令那些孤儿、寡妇、生瘟病的和贫病交加的人,官家给他们的儿子廪食官俸,以便于赡养自己的亲人。”将“孤子”释为“孤儿”,而“纳官其子”中的“子”无疑也应译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易读度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Thorndike[1]为代表的学者掀起了以词频作为标准探索易读度的热潮。时至今日,这一研究还在继续。系统功能语言学(SFL)是Halliday创建的语言学理论,被广泛用于语言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易读度本身并不是SFL中的一个概念,从这一理论视角对它进行探索是新趋势。为使易读度的概念融入SFL的理论框架,文章首先通过梳理文献,试图从定义与维度、影响因素、传统研究方法等方面把握易读度的本质;然后结合SFL中Halliday关于“意义”的论述以及该学派在21世纪初的三大发展趋势,初步探讨这一理论为何能为易读度研究提供广阔的前景。研究表明,SFL能为易读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易读度能扩展SFL的研究范围,未来这方面研究将成为检验SFL是否是普通语言学、适用语言学,甚至是普通意义学(或者意义的自然科学)的试金石之一。   相似文献   
5.
环境话语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相关的一类话语,受到学界关注。生态话语分析作为生态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视角,在话语生态性构建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语料库话语分析或研究作为一种实证性视角被广泛用于语篇或话语研究中。语料库生态话语分析将上述两个视角整合,是话语生态性探索的新路径。研究立足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生态自然观),借助专用语料库工具,建立“《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话语语料库”(包含一个总库与四个子库),从子库词表、子库主题词表和总库中索引项climate change及其搭配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研究发现,作为环境话语的《中国日报》气候变化报道是生态有益型话语,报道表达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阐明该报对气候变化这一环境相关问题的态度,同时凸显其中国立场与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6.
三、李贺生活的时代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也是时代的歌手。评介诗人或作品,都应当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联系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考察。鲁迅先生说得好:“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叶紫作《丰收》序》)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一定的文学艺术总是一定社会存在即政治和经济等等的反映。李贺生活的唐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通过分析照应这一语义关系的语法资源对衔接的贡献,探讨《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原著节选在改写成八个版本后的易读度变化问题。文章扩展了Lassen与黄国文、刘衍以Halliday语言复杂度为基础的研究,提出一系列与照应相关的易读度指数。研究以这些指数为依据对小说原著节选及其简写版本进行研究,并未发现各版本易读度呈现相同的趋势。研究提供从词汇语法的语法端上升到语义的易读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8.
五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杰出诗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艺术特色。李贺就是这样的诗人。他从屈原以来的诗歌中吸取精英,但又不肯踏常袭故,总是用自己的方式,自己新颖独具的感受,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反映复杂的客观现实,寄托自己的爱憎之情。他的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多样而独特的主题,而且形象生动,语言劲挺,“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旧唐书·李贺传》),  相似文献   
9.
李贺的诗,是他卒前亲手整理并交付友人沈子明(字下贤)的。此后,任集贤学士的沈子明,因辗转东西南北,一直拖了十五年,才偶然从箧帙中发现。他在太和五年十月(1831年11月)向著名诗人杜收写的求序信中说:“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一作“杂”)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李贺生前,日夕写诗,其时,不少佳构为时辈传抄,但他的诗真正在社会上流传,当是从太和五年十月由杜牧作序后才开始的。据今存唐昭宗李烨光化三年(900)左补阙韦庄的《奏请追赐李贺等词人才子以进士及第》所说,李贺诗,到晚唐,已“遍在词人之口”(参见《唐摭  相似文献   
10.
李贺是中唐诗坛一位早夭的天才。他遗留下来的二百四十多首诗歌,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艺术上更是别树一帜。这些诗,想象丰富、奇特,构思新颖、精巧,语言瑰丽、警策,调高气峻,色彩浓艳,体现出诗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