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言外之意"与语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境对"言外之意"有极强的制约性;另一方面,"言外之意"对语境具有不可分割的依附性.在讨论"言外之意"这一现象的时候,必须认真而全面地揭示语境对它的制约作用,从而使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语境因素,正确地理解"言外之意".语境因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客观情境层面、主观心理层面和上下文层面.语境的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在交际过程中分别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语言形式进行制约和解释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道德教育要更上一层楼——论对跨世纪人才的精神文明模塑力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失则俱伤。今年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主要议题,是一项非常及时与英明的举措。作为...  相似文献   
3.
结合语料分析,探讨不同指称成分主语与相关语气副词的语义句法的互动情况。命题类语气副词中的表测度的副词既可以与有指成分主语组合同现,又可以与无指成分主语进行组合同现,而表确认的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受限制。事件类语气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组合存在较大受限制性。表评价等意义的事件类语气副词对主语的定指性的要求,没有命题类语气副词对主语定指性要求高。  相似文献   
4.
离合词形成的历史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力量  晁瑞 《河北学刊》2007,27(5):174-177
当代学者在讨论离合词的成因上,观点并不一致。本文从对语料的调查出发,发现汉语离合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最早的离合词是动宾式的,到明代出现了联合式、补充式、偏正式,动宾式的类化作用也开始显示出来。主谓式是出现最晚的离合词。离合词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动宾式的产生跟时体词"了"的成熟有关,补充式跟它的后一个语素的补语地位有关,主谓式跟被陈述对象有关。  相似文献   
5.
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是建立在“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区分的基础上,但这种区分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有无语言符号表征作为意义的分类标准。任何一句话都既有自然意义,又有非自然意义。意义是一种分层装置。会话包括语前、语中、语后三部分。理解会话含义特征的关键是会话意图。隐藏性是会话含义的最重要的特征。我们可以把列文森的会话含义三原则优化为两个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  相似文献   
6.
城市农民工用语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之一,是城市中的新移民,其语言问题是城市语言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以南京市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城市农民工的语言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语言使用上,农民工在城市时使用两种语言变体--普通话和家乡话,而且两种语言变体在使用场合上出现分化,家乡话主要用于关系亲近的人之间,多用于非正式、比较随意的场合;普通话主要用于关系较陌生的人之间,多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在语言态度上,城市农民工对普通话的态度较好,对普通话认同感较强,对普通话的地位和功能评价较高;对自己家乡话的态度出现分化,对家乡话情感归属感比较强,但是对家乡话的地位和功能评价持一定程度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7.
“V得(个)R”、“V他(个)R”结构的深层比较力量本文讨论的“V得(个)R”结构是:〔1〕打得个落花流水〔2〕吵得个不亦乐乎“V他(个)R”结构为;〔3〕玩他个痛快〔4〕闹他个天翻地覆〔5〕扭他(个)几下〔6〕睡他(个)一会儿(文中所用代号:V─—...  相似文献   
8.
如斯人物还须妙笔写──《李煜传》评介力量日居俭先生的《李煜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初版于1991年,原名《李后主新传》,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此书面世后,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有人誉为"亦歌亦诗亦红楼";有人论其文采为"文笔清丽,如行...  相似文献   
9.
弘扬民族精神 塑造一代新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民族精神塑造一代新人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诞生之日,便是民族精神生成之时。“中华”一词寓意颇深,是魏晋时期钟信“天一合人”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华”里的“中”侧重地理、自然(亦即“天”),“中...  相似文献   
10.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