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世界五大宗教当中,我国惟一原生态的宗教--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宗教形态在六朝时期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为了求得教团的生存发展,北方的寇谦之和南方的陆修静皆有"清整道教"的主张.对于上述改革的现有讨论,一般都会注意到有关"租米钱税"一类的问题,却忽略了"三张伪法"中另一个关键的核心因素:广施符水以治病.这一因素不但贯穿早期道教,也一直以其他种种非官方体制化的形态延续到今天.符水治病作为特别的医疗手段活跃在早期道教内部,并对其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从这个角度来弥补一下现有研究中的遗憾,简要梳理早期道教活动中治疗技术的形态变化,探索其可能的意义,并希望进而借此讨论有关的思想史写法.  相似文献   
2.
在近百年间被归于中国哲学这个大题目下的研究内容中间,存在两个可称为“截断众流”和“中西互释”普遍方法,但相关的学者在运用的当中却缺乏针对它们的清晰论说与系统反思,本文就希望较全面澄清这两方面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前一问题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哲学史前史的认识:一个动态的思维变迁过程并不等于一幅静态的社会历史图景,如果希望完成一部完整的学术史,现在有必要为中国哲学添补一段“史前史”而不是求助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决定论,但这一工作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来讲却仍困难重重。至于第二个问题因关涉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合法性显得更加重要,至今为止的种种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的对中国古代哲学的阐述都缺乏可靠依据,我们不能保证已经获得了贯通中西学术的统一标准,比照佛学入中土时所经历的“格义”过程,也许会对我们理解现在西方哲学的传入有所帮助,我们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取得足够的谈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话语,或另辟蹊径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国学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匡钊 《学习与探索》2024,(3):110-119
先秦经典对于政治治理者形象的隐喻表达,从时间先后上看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出现在较早典籍,如《左传》中的“宰夫”形象;二是广泛出现在诸子书中的“匠人”形象。对于前者,先秦哲人言说较少,其体现的功能也较为单一;对于后者,言说则极为丰富,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信息。至于庄子著名的“庖丁”之喻,实际上也应被归为“匠人”隐喻的类型。庖人被用来隐喻政治治理活动的“和”,表达了贵族政治间必要的调和与妥协精神以及实际操作,而匠人则被用来隐喻政治治理活动中新出现的若干要素,如遵循规则、尚贤任能,甚至制度创造等。这些表述提供了中国哲学如何以隐喻的方式传递观点的说理实例,亦揭示了早期政治治理思想演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5.
在春秋以上的政治格局中,因理想中“德”与“位”的对应,而对于贵族子弟的德性培养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孔子继承了这种对于个人德性培养的教育传统,并以“有教无类”的态度赋予其新的意义,使相关话语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进入哲学的范围,进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专门问题域,即所谓“为已之学”.这一问题域为孔子及其诸弟子所设想并践行的伦理生活划定了边界,在其中不但出现了一种新的重要的人伦维度——“师生关系”,并且孔子明确从“博文”与“约礼”的两个角度入手,展现出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关注,而在此意义上,对于人格的塑造,或者说修身工夫的问题,方可被视为此后儒家哲学真正的关注核心.  相似文献   
6.
先秦道家对"心"的观念多有思考,而老子的相关思想无疑展示了这种思考的初期形态。在《老子》中,"心"首先与"赤子"形象密切关联,而此观念"虚静朴弱"的本质与"无欲无知"的特性,以及其和"道"与"德"的相互关系,也均由此得以揭示。老子"心"的观念同时也渗透到他对于政治治理与个人修养的思考中,在前一层面,圣人之心与百姓之心的关系正如"道"与"自然"的关系;在后一层面,普通人则经由"抱一"、"抟气"等心之修炼工夫最终达到赤子婴儿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无疑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他在总结希腊众先贤种种思辨成果的同时,也为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治学态度上的基础,提供了哲学家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的所在。在他本人涉及世界方方面面的所有哲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形而上学,而这“形而上学”宗旨便追寻隐蔽在可灭坏的质料世界之后不可灭坏的本体。关于本体的问题,正是亚里士多德动用其所有知识去构筑和探寻的。在之后的西方哲学史上,这种由此而开创的对“绝对者”的寻求构成了所有哲学家隐含或直露的终极目的,无论他们命此绝对者之名为上帝、真理、意志、绝对…  相似文献   
8.
三现在所知的关于被称为形式逻辑的一切几乎都来自亚里士多德,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但最重要的要算是对于演绎推理所作出的规定,亚里士多德逻辑核心的部分就是在推理方面留给我们三段论形式的演绎法。首先应当说明的一点就是这种逻辑方法是完全免除了哲学干扰的逻辑学,如波兰逻辑学家卢卡西维茨针对《工具论》中的《前分析篇》所说“这部纯粹逻辑著作完全免除了任何哲学的污染”⑧。这主要说明他的逻辑和柏拉图哲学没有丝毫关系。在亚里士多德逻辑中,他处理的是不能再分解的简单句,在这些简单勾当中分别处于主语和谓语部分的词项的解释对…  相似文献   
9.
心概念在前诸子文献中往往通过实体隐喻得到建构,但在先秦道家哲学中则通过容器隐喻加以表述。新隐喻的运用在心概念的语义表层注入了“虚”“无”等意义,并由此掩盖了其以往被认为具有的一系列精神性能力。道家思想中两种相互替代的隐喻在荀子处获得了一致性,而这源于早期表述身心关系时出现的方位隐喻所具有的兼容性,且荀子更借助后者为心概念增添了新的语义内容。早期文献中围绕道家论心的隐喻的各种变化与整合,向我们揭示出隐喻对于理性的抽象思维的意义,将其作为讨论对象,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式理性思维和哲学修辞的长期探索。  相似文献   
10.
《白虎通》与中国哲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大总结的时期, 其总结的成果表现为儒家学说对学术界的统一, 而《白虎通》这部书的产生就是这次总结的标志。理解《白虎通》、理解汉代哲学对理解整个中国的哲学传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通过对哲学起源的思索, 意在思维领域之内对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个简要的描画, 并对汉儒学进行初步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