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湿地经典--红河哈尼梯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河哈尼梯田是哀牢山区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在千百年勤奋劳作中开创的一套梯田文明系统,它是中国山区稻田农耕的最高典范,更是中国人工湿地的不朽经典。它在原先没有湿地的哀牢山区创造了人工湿地梯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江平原改变天然湿地为稻田和耕地相比,更显出它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湿地功能。  相似文献   
2.
世界各个民族,由于生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了意识形态上的千差万别,从而给表现其精神素质的文学艺术创造了观不胜观的繁华景象。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异同,又可以反溯这些民族在精神意识、思维模式和历史进程等方面的特质,进而在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它们。本文着眼于这一点,对中国和日本的故事文学作一粗浅的联类比较。  相似文献   
3.
世界茶文化源头之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茶坛围绕茶文化源头命题进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争论,以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在中国滇南思茅和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1700年的巴达大茶树、1000年的邦崴大茶树和80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为代表的从野生经过渡到人工栽培茶树的完整系列而告结束,证明中国思茅与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它有着地球史、地质史、古植物学、气候学、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哈尼族神话系统的分析,厘清了中国古史上一大命题“绝地天通”神话的文化本义,是宗教神职人员巫觋的职司化,亦即人类第一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分工的完成,反映在社会组织方面,即政教分离形态的出现。文章将这一文化变革分为三个阶段:一、人人为巫,人神杂糅,是为脑体劳动相混为一的阶段;二、人神交恶,天地绝通,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初级阶段;三、人神交通专职化,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深化阶段。这一系列过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因而是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直至近现代仍在这一文化变革中。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云南省申报世界遗产战略的建议和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有着极其丰富的申报世界遗产资源的条件,但长期以来却受忽略.本文从发展战略的大视角提出建立云南申报世界遗产战略的建议和构想,论述了我省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条件、价值评判,并指陈其紧迫性和操作性,对我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河哈尼梯田:申遗中保护与发展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启动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中,保护与发展孰先孰后,孰优孰劣,政府不同部门及各届人士议论蜂起,困惑莫解,乃至成为影响申遗的一大瓶颈。笔者作为红河哈尼梯田申遗专家组组长,十年来未曾有一日松懈过对梯田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曾借各种机会陈述过自己的意见,综其如下,以讨教方家,并给实施申遗工程的红河州、元阳县政府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古地质、古生物、古气象等自然学科和三大茶树王为代表的人类发现———驯化———利用茶树的文明演进过程,以及普洱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提出并论证了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和世界名茶普洱茶申报世界遗产战略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九隆石雕初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八年,云南民族研究所的同志在保山城东四十公里的古老石洞里找到一颗石雕头像(见图)。这颗头像长14.5公分,宽11公分,高17公分,系用红粉石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生命的整化观——思维的整化意识普遍存在于原始人的头脑中,并规范着原始人的所有文化活动,而且在程序上越是原始便越是整化。还认为,所有异类同体神话及图型都反映着初民的反“排中律”的整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论"和夷"——兼及哈尼族历史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情况在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也得到佐证。其《海内经》云 :  西南黑水之间 ,有都广之野 ,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 ,百谷自生 ,冬夏播琴。鸾鸟自歌 ,凤鸟自舞 ,灵寿实华 ,草木所聚。爰有百兽 ,相群爰处。此草也 ,冬夏不死。“西南黑水之间”的“都广之野” ,即以雅砻江、安宁河环绕的冲积地带为中心的今四川省西昌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境 ,这片地区在春秋战国之际就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了。“膏”者 ,郭璞注曰 :“言味好皆滑如膏。”可知是一个农耕民族 (尤以水稻耕作为重 )聚居的、生产相当发达的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