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绍兴文理学院邀请并联合全国新闻出版单位举办"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瞻与创新"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就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总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与绍兴地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表现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以下想说明从君子观所引发出来的有关《论语》和《周易》的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我们在第一部分阐述《论语》的君子观时,分析出孔子有三方面的“君子”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其中职位君子的用法仅为5例,与全书出现在81节之多的“君子”相比较显得非常稀少,故而得出结论说职位君子的用法在孔子的君子观思想中已经处于逐渐淘汰之列。在讨论《周易》的君子观时,我们曾明确地说书中君子之指意既有职位君子又有德位君子。在此,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周易》所提及的职位君子,往往兼有德…  相似文献   
3.
针对儒学发展史上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所倡导的“内圣开出外王”的观念进行批判,认为原始儒学有两大基本结构即内圣和外王,但两者并非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并列的结构关系。所谓“开出”,即把外王看作内圣的末与用,就是取消外王的独立性。中国现代政治资源之不丰,实肇始于对原始儒学这两大基本结构之关系的误解和有意误导。文章具体考察了原始儒学的真相,认为孔子本人既有成圣的追求,同时也有成王的意图,而且他对全。何进行政治治理有全面的构想;他对社会基本力量即新型君子的设计,也同样有道德和治政这两方面的要求;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认为道德与政治能力可予分离,若适逢乱世,王者之价值要高于圣者。  相似文献   
4.
以分析现有的小说史著作和小说史教材的难苻教学之需为基础,阐述了《中国小说史》讲义的编写要点,即:以追求尽可能客观的小说发展原生相和教学效果上的简明适用为主旨的编写原则;完整而突出重点的结构体系、混杂多元的叙述内容、以文化现象和作品现象为主要叙述对象,这构成了编写思路。  相似文献   
5.
《燕丹子》以行刺秦王为题材,意在展现一群仁人志士的精神力量,当燕国国势迫急之际,他们为信义而轻生死.这一主题,渗透了公羊学“以直报怨”思想的影响.历代评论,对作品主题多有误解.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起步于 2 0世纪初。在百年历程中 ,基本确立了学科的性质、对象、方法和功能 ,出现了一些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学术大师 ,出版了 1 1 0 0多种古代文学史著作。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 ,古代文学研究已成为中国现当代学术文化的重要部分 ,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出版界着力关注的重要学科。在 2 1世纪之初 ,认真总结上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经验教训 ,积极探索 2 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同时努力营造教学科研单位与新闻出版界共同推进古代文学研究的良好合作氛围 ,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全面论述《儒林外史》卓绝千古的讽刺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创新者,吴敬梓很好地处理了讽刺与理想、肯定性人物与否定性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以含蓄蕴藉的笔词表达讽刺情绪方面,作者确立起冷静的讽刺品格;在讽刺的喜剧气氛里,作者嘲弄了滑稽丑人物,透过喜剧性形象直接逼视到了悲剧性的社会本质,造成了悲喜剧交融的美学风范,增强了讽刺效果;以对社会百态的“实录”作为基本的创作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以白描为中心的一系列具体的讽刺艺术方法。吴敬梓对讽刺艺术的全方位探索,使得《儒林外史》成为一部文学史上罕见的成熟的讽刺巨作。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小说发生期的期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岗 《浙江社会科学》2004,17(3):192-199
在梳理学术界对中国小说史初始阶段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以小说出现、小说本质、小说活动和小说理论为基本标志,确立起小说发生期的概念.同时,对于发生期的期限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在把握小说文本与文化文本、小说起源与小说发生的区别的基础上,依据小说史实际,确定发生期的上限为战国时代.在把握发生期内各种小说现象的内部统一性的基础上,确定发生期的下限为西汉末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说唱文学为背景 ,切入中国小说口语发生的原生历史场景 ,就语体、体裁和风格三层面 ,深入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内涵和民族特性。认为口语和韵语在小说中的存在、叙事体与抒情体交互混杂以及浓郁的民间风格 ,构成中国小说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0.
叶岗 《浙江学刊》2004,(3):163-168
<汉书·艺文志>对中国小说发生期现象作出了理论总结,但它是否仅具有目录学意义还是同时具有文学意义,学界存在着不同争议.文章认为,虽然<汉志>"小说家"有着与诸子九家共性上的经学化色彩,然而,刘、班诸人对于"小说家"在<汉志>中所处的特殊的结构性位置、借"不可观"所表达出来的对其文学性质的认定、不同于其它诸子九家之序的<诸子略·小说序>的表述结构,都表明"小说家"有着与诸子九家不同的文学化色彩,这是它在文化整体格局中的个性.这种体现在"小说家"中的经学化和文学化色彩,实出于<汉志>作者的儒家立场和文学意识,它们构成了"小说家"在<汉志>中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