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泽厚的美学历程是一个“人”的历程,是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代进行展现和思考“人”的历程。五六十年代,“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人”是实践的“人”和主体的“人”;80年代中期以后,是从“新感性”的“人”到“情感本体”的“人”。李泽厚以自己的理论个性,回答时代的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2.
清代会试试帖诗题目出处及内容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计有67科会试曾以试帖诗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均由帝王钦命诗题。这些试帖诗题以经、史、子、集文献为出处,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君王之事、选贤任人、道德修养、时事内容、时令时景几种类型,不仅反映了六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爱好,更能折射出当时的文学风尚、思想文化乃至社会风貌。从命题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分析,对研究清代科举、文学、文化,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宫女是李贺“怨妇”类诗歌中的一类典型形象。李诗中的宫女们都有一个“总特征”:被“抛入”一个“异己的世界”。她们都生存于一个不属于她们但却永远也无法摆脱的世界,过着一种“外在于”她们的生活,虽然她们有美好的憧憬,但最终沦为无奈的挣扎。这种“异己的世界”中的无奈挣扎,正是诗人李贺自身命运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诗赋是唐代至宋初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北宋中期以后,诗赋受到越来越多的攻击,其地位逐渐下降。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中,诗赋与经义的斗争和党派之争、道德之争夹杂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元祐年间诗赋、经义分科取士,奠定了南宋科举制度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5.
在李贺“神仙诗”中,失去神圣光环的诸神在三种视野中、以三种面目出现:一是“求仙降神”视野中诸神的世俗狂欢,二是诗人“时间焦虑”的视野中时空流化与诸神的死亡,三是“女性体验”视野中女神的永恒无聊。“诸神的脱冕”表达了李贺对永恒世界和世俗世界的绝对怀疑。  相似文献   
6.
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并存两个声音,一方面是勉强的牧歌情调,另一方面则是真实的苦难倾诉。这两种声音与他的悲剧的命运、深切的痛苦、狂热的理想、尴尬的身份、艰难的生计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本文对这一审美特质进行了详细解析,以期窥见李贺的隐秘文心,彰显李贺诗歌的独特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7.
从《感讽五首》、《感讽六首》的文本分析出发,具体展现诗人李贺所面临的不愿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秩序,以及他在这种秩序面前复杂的观望者心态。  相似文献   
8.
多元调适:李泽厚美学的理论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泽厚美学理论的重要特色是多元调适 ,他的美学理论是在康德与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理论资源调适基础上的创造结果。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 ,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家园 ,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 ,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文化诗学”不仅是文艺学理论主张,它的基本精神也同样适用于文学理论教学。“文化诗学教学观”在基本教学理念上主张“理论—文本—经验”的三维拓展,它以“文学—文化—生活”的“三重经验论”为教学实践的基本立足点,以文本分析与理论思辨并重的“双向能力结构”为能力培养目标,倡导课堂教学以“生活—阅读欣赏—写作”“一体三面”的学习途径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典故的"有意误读"是李贺诗歌美学的一大亮点.由于有意误读,典故原义与语境义之间便构成对话与冲突,从而在诗句中形成语义裂隙,诗意变得隐秘而复杂."任公子骑白驴"、"虞卿"、"千金买骨"、"魏明帝青龙九年"作为个案,对李贺诗歌的典故误读现象进行详细解析,以期窥见李贺的隐秘文心,彰显李贺诗歌的独特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