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思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必然性是由写作这种精神劳动的构建性、创造性特征所决定的;非构思是一种生成性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触煤刺激下显意识的重构或潜意识的突现;写作过程中构思与非构思共存互补。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由怀疑的叙述者、社会中的罪恶和丑陋等否定性的生活现象、悲愤伤感的情调、表现性叙述方法和迫切的启蒙诉求构成了悲愤启蒙的叙述形态。这种叙述形态中包含着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痛苦中反叛现实的不懈精神,包含着在毁弃现实中寻求新生之路和通过对现实的绝望来拯救对未来的希望的思想,包含着人类思想情感中最可宝贵的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的无比宽广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吴效刚 《阅江学刊》2013,(4):123-128
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包括艺术)的事件,从档案资料和有关报刊资料记载中发现的重大案例有14起。被查禁的文学艺术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所谓"不良小说",包括"宗旨乖谬"和"词义淫邪"者;另一类是所谓"思想偏激"的作品。北洋政府时期查禁文学的意图和目的主要是所谓"通俗教育",即针对一般民众的社会道德风俗教育,其中也有抑制新思想新观念的企图,但那一时期政治没有把文学完全当作工具的意图,政治对文学没有进行奴役的打算,政治对文学的介入不是十分急迫,加之北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相对松弛,对文学和文化没有完全控制,因而在客观上形成了20世纪初期文学自由发展的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4.
气象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气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得气象文化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建设发展领域。但在气象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作用日益凸显的形势下重新审视气象文化建设,可以发现现今气象文化的内在缺陷和气象文化建设的局限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气象文化建设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理论创新的重点是构建社会性气象文化的大概念,实践变革则要变革建设主体,并采用统筹兼顾、和谐联动的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叙述展开是一个运用叙述手法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作者是在多种心理、思维和能力因素的共同参与下展开和完成叙述的,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是需要的导引和情感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量和质的状态关系,这种不平衡是普遍的、广泛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变更的状态关系,这种不平衡是必然的、绝对的.不平衡的根源在于艺术生产自由自觉的特性,在于艺术生产共同性主题与独特性创作相统一的特性和艺术生产作为最直观的人类心理思维史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吴效刚 《人文杂志》2001,(2):145-149
小说叙述风格是由叙述内容、主体情感和叙述形式综合形成的叙述的个性特征,是作家人格的外化.叙述风格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多样性的特征.叙述风格的类型有再现、理想、象征、写实、游戏、幽默等.  相似文献   
8.
纪实文学是一类纪实性叙事文学文体的总称。相对于虚构文学,纪实文学的文体特点和文体规范主要是:既有纪实性又有虚构性,是纪实性与虚构性的有机结合;既有理真的特性,又有事真的特性,是事真与理真的统一;叙事方法既有复现,又有再现和表现,是复现、再现和表现的共存互补;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并重;纪实文学活动既是一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实践,同时又贯彻着高尚的审美理想,是日常生活与审美理想的融汇。  相似文献   
9.
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提出的美育思想具有超前性,现在看来,它的现代性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预示了现代性本身的分化倾向,并在范式或原型的意义上提供了一种批判模式,即以审美来拯救现代性进程带来的人性分裂问题,开拓出审美现代性精神对启蒙现代性力量的批判视界;另一方面它对我国当代教育有着重大的现代意义:美育代说教。  相似文献   
10.
诗的意象和意境,是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对象。意境,论述它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每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对其意境的深广美妙由衷地赞叹——“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语)——的时候,再反观他人对于何为意境的论述,总觉得美中不足。意象,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还有将意象同意境混同的情形。因此,对于诗的意象、意境比较地作出阐述,探讨诗歌意象、意境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就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