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1.
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具体表现都与西方现代工业化、都市化和商业化基础上产生的大众文化现象有所不同。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峙传统,也没有西方那样充分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社会条件,没有西方那样完备的市场机制,更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文化消费关系。我们需要针对中国大众文化自身的一些特征,找到较好的理论方法和理论立场来解答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而不是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民性”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性概念在建国后一段时期曾被大量使用,但随之也引发了一些混乱和隐忧,有人担心过多提及人民性会模糊和冲淡阶级性,因此人民性很快被阶级性所取代.人民性在中国文论界悄然退出对当代文学的发言后,转而成为评价古代文学的一个术语.探究这种话语转变的深层原因对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话语与意识形态表达机制的内在关联有启示.  相似文献   
3.
丝绸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丝绸丰富的色彩以及各种不同的编织方法再配以不同形式的花纹图案,形成一个色彩绚烂的感性世界,对中国审美意识形式感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丝绸在质感上给人柔软、舒适、细致的感受和清新、自然、轻盈等情感上的愉悦,滋生人的自由意识和审美体验,对中国艺术气韵灵动、空灵圆融审美精神的形成影响尤其大。探究蚕桑文明对中国审美意识形成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审美精神的根源及其表现,深入地了解中国审美精神与西方审美精神的区别,理解中国美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语境中“农民”一词隐含着的愚昧、落后等具有文化贬抑性的观念,在中国这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西方现代性理论参照系下,基于传统与现代的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推论所形成的。这个被现代性话语权制造出来的观念所带有的对农民的歧视和批判,忽略了农民的真实现状和利益。对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关于“农民”一词的观念进行话语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的反思,并使对于中国农民问题的思考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贫穷光荣、贫穷代表正义这些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是当时革命话语中用以重新划分社会阶层、团结劳苦大众、无产者进行革命的一种话语策略。这种道德观的理论基础来自马克思主义对私有制的批判和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并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机制中得到展播且深入人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形式,20世纪中国的革命文学对贫穷的道德观进行了有效的宣传,炫耀贫穷和仇恨富有者是贫穷道德观常见的文学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对应于中国心性哲学的“乐学”,这是劳承万新著《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的核心观点。中西哲学形态的不同,注定了中西美学学科形态也是不同的,作者提出了梳理中国古代美学形态的三项式框架:“器物-考古证明-心性哲学之过滤升华”,这是一大创见。他迥异于大陆学人的学术路子使得该著作的学术思路、方法和思考的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著作呈现出很多具有原创性和中国问题意识的理论新见,以及对整个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