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欧陆文论、英美文论、斯拉夫文论中的重大学派与知名大家的文学理论探索,大多发育于语言学、哲学、美学、诗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交融之中,发育于语言哲学、现象学、符号学、修辞学、解释学、文学人类学、话语诗学等诸多学科的交接点上,也大多行进于穿越民族、国界、语言、文化的跨文化旅行之中。当代斯拉夫文论中的几个重大学派———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布拉格结构论学派、塔尔图—莫斯科符号论学派的文论,当代斯拉夫文论中的几位知名大家———罗曼.英加登、扬.穆卡若夫斯基、米哈伊尔.巴赫金、尤里.洛特曼的文论,都是在跨学科中发育、在跨文化中旅行的,而罗曼.雅各布森的文论探索堪称当代文学理论之跨学科、跨文化这一基本特征的最具典型性的个案。  相似文献   
2.
《新德语文学学导论》与"文学学"《新德语文学学导论》(Einführung in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wissenschaft,2007)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学学"(Literaturwissenschaft,文学科学)这门以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学科,介绍"文学学"的各种研究角度和各个理论方向,介绍文学的各类体裁,介绍描述修辞学、风格学和诗学的基本理论,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3.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确认"文本"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有力地捍卫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他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的超语言的表述,是主体间的交锋互动的事件,有效地坚守着人文科学的"人文性".通过确认"文学文本"具有"双声语"品质,巴赫金精辟地阐明了文学创作的"对话性"与文学接受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埃科的文学作品/文本理论,从艺术作品的"开放性"到文学"文本的权利",从文学"文本意图"的提出,到文学文本之"使用"与文学文本之"诠释"的区分,已进入文学文本生命机制的探究。这一理论,引领着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探索与"文本意图"之控制力的考量,在当代文学理论的跨文化旅行中留下鲜明印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习惯于从思潮入手,追问主义,不太关心支配着思潮交替的范式.由此导致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偏爱一味跟风,追求“接轨”,自主性缺失.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化,要求我们守持自觉的“外位性”立场——高扬主体性,尊重差异性,追求对话性,着力涵养超越思潮更替而包容多种范式的眼光,着力培养沉潜于文本而建构作品的能力,着力提升由作品的文学世界而进入跨文化交流的学养.  相似文献   
6.
周启超 《求是学刊》2013,40(1):12-20
当代中国对巴赫金文论的接受凸显出三大特点:其一,基于多语种、多学科的参与,已形成巨大的覆盖面;其二,源于文学理论建构与文学批评实践之有效结合,已产生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三,缘于既能与当代国外各种文论思潮学派理论资源相对接,又能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应和,已生成富有弹性的参与性与富有潜能的生产力。对巴赫金文论的接受堪称外国文论中国化实践中的一个成果相当丰硕、内涵十分丰富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伊瑟尔的文学作品“两极说”,从接受美学维度力主“作品大于文本”,而不是文本大于作品,这是同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唯文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对话.伊瑟尔的文学文本“召唤结构说”,依据现象学原理深入阐发文学文本之开放性的内在依据,既有别于精神分析学对阅读心理对无意识的阐释,又不同于“读者反应批评”文论所宣扬的文本虚无主义与读者至上主义.伊瑟尔这样的作品观与文本观,丰富且深化了当代文论的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学术之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的启示,在于其"反独断反霸权反终结"而提倡"对话"、"倾听"、"共生"的人文建设精神,在于其积极地"参与性"理念与自觉的"外位性"立场。前者在召唤人们对生活要葆有一种有责任心的"参与性"——参与生活,参与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互动与建构;后者在提示人们对现实要葆有一种自觉的"外位性"——高扬主体性、尊重差异性、守持超越性、追求对话性。  相似文献   
9.
"后理论时代"之"后",大概不仅意味着一种区隔,一种差异,一种否定;恐怕也意味着一种超越--自然是反思之后的超越,一种承续--自然是扬弃之后的承续,或者说,一种"延异"--那种既解构而又建构的"延异".以这一视界来看,反思,反思文论界种种理论的流变,也反思文论界理论研究的路径,或许也是一件颇有现实意义的话语实践.在反思中深化文学理论,才是文论园地耕耘者的一种志业.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论是在跨学科之中发育的,是在跨文化之中旅行的。尤里.洛特曼的文学文本理论之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与解读,——(德)卡尔·艾梅马歇尔、(荷兰)杜威·佛克马、(法)让-伊夫·塔迪埃、(意大利)翁伯特·埃科这些欧陆学者对洛特曼文学文本理论的诠释、苏珊·范·齐尔、安·舒克曼、特里·伊格尔顿、拉曼·塞尔登这些英美学者对洛特曼文学文本理论的诠释,可谓当代苏联文论之跨文化旅行的一道亮丽风景。洛特曼之文学作品建构于"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之互动共生"的"内外互生"理论,与埃科之"开放的艺术作品"理论,与伊瑟尔之"具有召唤结构的文学文本""具有艺术极与审美极的文学作品"理论,与巴尔特之"由作品走向文本""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理论,与克里斯特瓦的"现象文本"与"基因文本""具有生产性的文本"理论一样,共同参与了当代国外文学文本/文学作品理论的革新,参与了当代"文学"概念的更新与当代文学研究视界的刷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