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的公民道德原则在学理意义上的扩展性诠释.寻思公民伦理的普适性依据,它需要从人性、人的道德情感及其共同体社会的整体理性架构中得以验证.公民伦理把主体的自由平等、交往的合理性以及社会合作的有效性要求作为构建的取向.因此公民伦理自处于一个可普遍泛化的世界关联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2.
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的文化自觉是站在明确的生态整体主义立场的学科文化自觉。它以哲学为衔接点,把环境与广义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努力为环境哲学寻求新的增长点。而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作为观念侧翼,更细致地修复破碎染尘之人心。让人类有效地从社会走向自然,又从自然回归社会。审视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能否实现文化自觉?它必须立足以环境哲学的语境与方式思考文化自觉的可能与必然,并应用环境哲学的方法与逻辑阐释文化自觉的内涵与趋向。环境哲学所固有的自然之翼,是其学科存在的本质特征。但如若停滞于自然界的现象,而无文化元素的参与和交融,环境哲学的困顿将会在现象与抽象之间迷失。而文化元素的加入,又必须在自觉的前提下进行,它一方面是为融合确定边界,另一方面是为渗透找到根据。以对人类与自然界高度负责的精神,文化自觉与环境哲学都有着共同的使命: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当代世界掀起新的影响。对它的追述与诠释 ,关系到它与现实消费社会的互动。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比照 ,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与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有着密切关系的思潮 ,是一种全球化话语的描述。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 ,它正从一种内敛独立的思想系统逐渐泛化为一种向外辐射的文化思潮 ,同时在幻变中体现出深刻而明显的构成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生态公民是生态主义之环境哲学的践行者。生态公民是着眼于创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生态社会制度的主流人群,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有序力量。从环境伦理观的意义上分析,生态公民主张作为道德共识产物的环境人权。环境人权是以集体权利为主体的第三代人权的体现。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是建基于对生态与公民这两个概念的准确理解。从生态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所秉持的价值立场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自然的冷静观察而成就的,它是立足于生态安全之上的生态美好。从公民的层面而言,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继承了公民意识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为对生态公民资格理念的深入挖掘。在生态与公民融合的层面上,生态公民的价值立场既是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与自然意识的契合,又是以主客交融的方式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并存。在民族国家的界域内,在立足于本国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生态公民是本国生态安全的重要行动者;面对一个生态世界格局的生态公民其外在表现为具有生态创意、生态乐趣与生态活力的积极影响社会的人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生态公民是地球环境治理的主体,是追求生态世界一致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5.
娄底境内既没有自治县也没有民族乡(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散居少数民族市,属城市民族工作范畴。为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今年4月中旬,娄底市民族宗教局同娄底市人大教科文卫外事侨务委、市委统战部联合对全市民族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民族工作总体情况良好娄底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3万人(含外来务工流动人员),占人口总数的0.75%,其中有苗、回、壮、蒙古、藏、维吾尔、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仫佬等33个少数民族。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娄底的民族工作总体上是好的,市委、市政府对民族工作给予了…  相似文献   
6.
2019年6月15日至16日,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2019年学术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外生态环境哲学的传统与创新"的会议主题,以分组报告与专题讨论的形式,从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再阐释、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趋向、环境伦理概念及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实践的取向及热点问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及有关生态伦理学理论的看法,并在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术年会的十点倡议。此次学术年会为全球化境遇中的环境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智慧,丰富了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环境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晋政治家刘颂的法律思想非常丰富,但人们注意力一般只在其执法思想.其实,刘颂的立法思想也毫不逊色.刘颂有关"尽理为法,尽善法伤"的立法原则论、"法出多门,则令不一"的立法权限论、"看人随时,简而不漏"的立法方法论、"法未尽当,则宜改之"的法律修改论等立法学问题上的主张,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值得我们挖掘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周国文 《人文杂志》2006,(4):139-144
立足于公共性交往的需要与可能,公民伦理的内在属性在从人到公民这一角色变迁的意义上,是立足于人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平衡,是与公民的人格气质相吻合的个人。在自我与他者的和谐相处中,公民伦理的价值立场在以人为本并尊重公民主体意志的条件下体现的是自愿与摆脱他役的原则,并且遵循在社会公共生活意义上的交往理性与自主性。  相似文献   
9.
周国文 《学术界》2004,(4):270-272
启蒙何许物也 ?启蒙运动来自何处 ?启蒙主义又是怎样的意义系统 ?启蒙之后的世界又将走向何处 ?这是一系列在人类哲学日历表上勾连着芸芸众生心智与情理的重大问题。似乎都很玄奥 ,但翻一翻《启蒙之后》〔1〕这部描述“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得与失”的学术力作 ,思虑之后 ,心中的感悟便自有了启蒙与启蒙之后的思想地图。《启蒙之后》是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的一部最新学术著作。作为探讨近代以来西方人价值追求得与失的一部心血之作 ,《启蒙之后》提出了一个耐人深思的问题“何为启蒙 ,启蒙何为” ,并沿着启蒙运动的理路与历史轨迹一路…  相似文献   
10.
周国文 《人文杂志》2005,(5):141-145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现代民主和法治国理论为分析前提,讨论基于公共性建构的公民伦理思想.在公民普遍性社会交往的意义上,无论是哈贝马斯基于交往结构来谈论的"公共性",还是阿伦特基于行为类别划分来分析的"公共性",都在公共领域成为联接公民与公民伦理概念的基本向度.对于与"公共性"相接洽的公民伦理的基本属性,我们可以在经验性生活的基础上将其概括为公民在公共交往生活中的自然法.它可以在人类公共生活交互性与社会性叠加所生成的层面上,解析为公民伦理的自主属性、公民伦理的和谐属性、公民伦理的权责属性、公民伦理的契约属性、公民伦理的共通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