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综合类   1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传统语言学没有建立系统的语法理论体系。到清末,列强入侵,中西文化开始大规模接触、碰撞。马建忠学贯中西,受西方语法理论的启发和影响写出《马氏文通》。这样的历史背景,对传统语言学的继承,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再加上马氏的思考和创新,就使该书中产生了许多矛盾。  相似文献   
2.
唐子恒 《齐鲁学刊》2002,(3):143-144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说客蒯彻劝说韩信反汉,以当时陈馀、张耳先友善后反目之事为例:二人结怨后,陈馀袭张耳,张耳“奉项婴头而窜”。中华书局标点本给“项婴”二字加了专名号,说明标点者将“项婴”理解为人名。其实“奉项”与“婴头”对文,“项婴”不是人名,这个专名号应当去掉。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例言中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①由此可见,句读论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该书的重点,正名、字类等内容都是为它作铺垫的。“句”和...  相似文献   
4.
《史记·晋世家》所载与赵衰、栾枝等同在公元前622年去世的"咎季子犯"当为"咎季(子)","(子)犯"盖涉狐偃之字而衍,狐偃卒年当在公元前629-628年间。  相似文献   
5.
汉语典故词语的理据比一般词语复杂,在表义特征及人们对它们的理解机制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近代以来,随着对传统文献熟悉程度的降低,人们对典故词语的理解机制发生了变化,典故词语的词义也越来越明显地走向字面化。  相似文献   
6.
孔子一生关心政治 ,有求仕愿望 ,这在其弟子身上表现也很明显。据考察 ,孔子弟子无论年龄大小、兴趣如何 ,都程度不同地对政治有兴趣 ,有的还有不小的建树。考察他们从政的事迹 ,可发现孔子的早期弟子与晚期弟子从政风格有明显差异 :前者人多 ,后者人少 ;前者朴质 ,重事功 ,后者多“文采”,与学术联系紧密。此外 ,孔子创办私学 ,使许多平民出身的弟子通过学术登上政坛 ,打破了过去以血统为基础的世卿世禄的常规 ,带有明显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7.
汉大赋中的联绵词特别丰富。联绵词两字之间在语音上的联系,词的读音与书写形式的变化不一,以及一部分词义的具体性和另一部分词义的模糊性,都带有强烈的口语特点。汉大赋大规模使用联绵词,更增强了文章的口诵特色。  相似文献   
8.
汉大赋中多奇文僻字首先与汉代的政治思想状况有关。由于皇朝的吏治政策以及经学研究的需要 ,汉代的文字学空前发达 ,有些大赋作家本身就精通小学 ,这就给奇文僻字的使用提供了背景条件。其次 ,汉赋作为自觉创作的文学作品 ,其写作目的与文体的语言特点也都是奇文僻字出现的原因。在语言特点中 ,汉赋的口语特色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往往为以前的研究者所忽视。  相似文献   
9.
<正> 1990年10月15日至20日,由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国际赋学术讨论会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这是赋学研究史上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盛会。专家们围绕着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关于两汉赋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术界对赋的研究起步较晚。建国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赋学研究也几乎是空白。近几年间,随着《汉赋研究》、《赋史》、《汉赋通论》等一系列专著和大批学术论文的涌现,人们对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才逐步有了认识。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赋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体,历史悠久,作品繁多,佳作迭出,我们应当有区别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一《马氏文通》(以下称《文通》)作为中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语法学著作,其开创意义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该书为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结束了两千年来汉语语法研究隶属于传统小学的状况,而使其成为汉语研究的一门成系统的学问,一个独立的部门。所以梁启超称赞《文通》的写作是“创前古未有之业”,指出“中国之有文典,自马氏始”(《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卷三93页)孙中山也说:“中国向无文法之学,故学作文者非多用功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