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它基本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内容——儒、释、道,在思想上大致认同与初步融合的过程。对于这一历史进程的探讨,学术界著述如林,不乏卓识。本文再拟此题,以抒拙见,以求教于正道。懦、释、道三种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对抗,互相论难、排抑。尤其是儒家学说自汉代居于 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以来,常以“正道”来排抑老 庄和释迦学说,降及宋、明,这种斗争仍在继续。但是,不管儒学怎样抗拒,作为本土文化的异端——道家(后发展成为道教),以及异域文化——佛教,毕竟融入…  相似文献   
2.
东晋门阀政治存在的思想文化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它的主要思想文化存在有三方面:一是汉末魏晋以来君臣关系危机与“无君论”思潮的冲击,淡化了人们心中的君臣伦理观念;二是玄学的推进及其“君主无为”理论在政治上的应用;三是佛教“空无”哲学及其“出世”观对东晋君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朝至隋唐时期士、庶力量的消长,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时期寒人政治集团化的三个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寒人政治局面的开创,并不能说明寒人政治集团已经形成;在寒人政治集团形成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肯定科举制的作用;在唐代持久而激烈的“朋党之争” 中,寒人政治集团不断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南北朝的历史进程中,佛教的发展完全依赖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持与倡导,所谓“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对于佛教与中国政治的这种关系,历代学者早已论及,也不乏鸿篇巨著,但至今很少有人注意北朝的“国主”中皇后集团与佛教的关系。这是人们习惯将皇后划入帝王附庸统而视之,而忽略其历史作用的缘故。其实不论是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们的心态以及与之带来的对于佛教这一重大社会现象的态度,都具有与其他统治阶层不同的特点,所以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由于南北朝史籍中有关资料语焉不详,且零星散见,本文只能粗略地对北朝皇后与佛教的关系进行勾勒,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社会危机加剧,民风、士风、官风陵替,整个社会到处洋溢着"浮华交会"之风,末世衰征日显。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也由此兴起。  相似文献   
6.
夏毅辉 《阴山学刊》2003,16(6):57-62
文化应对是文化交流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四种不同的应对模式, 即主动应对、被动应对、被迫应对和拒绝应对。中国入世后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是重建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时下进行的文化重建中,必须特别注意宗教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看到以佛教、道教等为内容的宗教因素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其次,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关于宗教批判的论述,因为只有当理论上认识清楚以后,才能科学地分析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文化体系中也有宗教的正常位置。第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局面,所以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积极引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桓温     
在东晋的103年历史中,桓温可算是一个风云人物。他先后经历了穆、哀、海西公、简文、孝武五世,除了在政治上的一系列作为外,还继刘琨、祖逖、瘐翼等举行了三次颇见规模和成效的北伐,一度收复旧京洛阳,进逼长安,“威震内外”。但是,历来对恒温的评价以贬黜居多。旧史家把他列入“叛臣传”,与王敦、苏峻并称;现代史家也称以“野心家”或“最有才能的野心家”等等。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估价他的一生。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秦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尚武传统的国家。在春秋前期 ,即秦的早期发展历史中 ,这一传统已经基本形成 ,其表现有四 :一是其民族尚勇黩武的性格。二是军事战争成为立国之本。三是向东扩张为其一贯政策。四是穆公时期已基本确定了军事主义的发展方向及其思想统治。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地主封建制发展较为曲折的阶段。它呈现出复杂的历史图景,具有多样性的历史特点。一是宗法性,无论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劳动者的严格人身依附关系、以及社会权力分配的门阀制度,都深深地打下了它的印迹,地主世家和豪族就是这一特性的阶级体现。二是民族性,表现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有矛盾、斗争和融合。三是宗教性,由于佛教兴盛,出现了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另一翼,即寺院经济和寺院地主。宗法性和民族性的历史特点,史学界多有论述;对于宗教性所产生的影响,则论述不多。本文拟作探索,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