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综合类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1700多年前三国时吴人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就记载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自此以后,中国历代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开发与经营。随着台湾的不断开发,中国政府逐渐设立相应的行政机构,行使对台湾的管辖权。早在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朝政府于16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增兵澎湖以御外敌侵犯;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没“承天府”;1683年,清朝政府完成对台湾的统一后,逐…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临潼兵谏”抉择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临潼兵谏”抉择之探析季云飞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自12日“扣蒋”至25日“放蒋”,历时14天。整个西安事变,张学良前后经历了“临潼兵谏”、“和平解决事变”、“送蒋返都”三次重大抉择。对...  相似文献   
3.
在1895年台湾军民反割台军事斗争中,刘永福作为台湾防务帮办,主持台南军民反割台军事斗争。其间,刘永福结合反割台斗争实际,提出了:“台北重点设防”的防务思想;“筹军饷,为第一着紧要之事”的军事后勤思想;“相互援助”、“兵民一气”的作战思想;“招抚土匪”,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因素的斗争思想。与此同时,刘永福竭力将这些思想付诸反割台斗争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世界近代化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力量才能推进;近代化进程的快慢,近代化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国政府是否抓住机遇,决策是否符合基本国情,措举是否遵循近代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国清末近代化进程如何,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清政府。鉴于此,本文拟从清政府角度考察清末近代化何以迟缓。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早在鸦片战争前曾出现过近代化的机遇,而清末近代化却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依据《清实录》对康、雍、乾三朝台湾军队建设进行了探讨。指出:台湾驻军实行三年一换的班兵制度。为使班兵安心戍守,政府对班兵及眷属采取了优恤政策。在军官队伍建设方面,则要他们负起“固海疆”重任,亦用轮换制度,并有种种禁令及稽察制度以防止军官贪污、扰民。这一系列办法使台湾军队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一直也存在着弊端,随着时间推移,弊端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6.
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的72年历史进程中,清政府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关系究竟怎样呢?不少论者认定清政府从鸦片战争起就是资本主义列强的“走狗”,是“卖国”的政府。如范老就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满清政府出卖中国的疯狂性”等等。笔者则不以为然。本文拟系统考察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尤其对列强的态度,以求客观估价清政府在中华民族与列强这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或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它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或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①笔者则认为:这场运动是带有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与封建统治阶级总代表光绪帝相结合的、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民族自强运动,其性质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  相似文献   
8.
辛亥前孙中山赴欧美筹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8年11月,光绪帝与西太后先后死去,国内革命形势空前高涨。为解决革命派进行反清起义所急需的经费,孙中山先后两次赴欧美筹措。前一次赴欧美,孙中山把筹措的精力投注于美国政界、财界。尽管孙中山作了种种努力,但因欧美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上仍倾向清政府,终使孙中山毫无收获。后一次赴欧美,孙中山把筹措的精力投注于旅居欧美的华侨。华侨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经孙中山的宣传,华侨纷纷解囊助饷,支持国内革命。孙中山先后两次赴欧美筹措经费,历时两年余,历尽千辛万苦,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献身奋斗精神。孙中山赴欧美筹集了相当数额的经费,为国内武装起义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这对鼓舞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士气及革命的成功都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期间的汉奸及清政府对策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探讨了鸦片战争中汉奸所从事的种种罪恶活动,以及清政府的对策.文章认为,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汉奸的对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亦有消极的一面;既有成功之处,亦有失败之处.随着清军在战场上不断失败以及清政府对英态度由抵抗转向妥协,汉奸现象非但未能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事实表明,腐败的清政府所主持的反侵略战争,是无法根除汉奸现象的.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对台湾少数民族施行的政策,大体以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台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基本上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恩威并用”,促进归化,实行羁縻政策;为海疆“安谧”,采取与汉人隔离的政策;设置理番同知等官员,加强番族管理。这些政策的实施,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它基本上维持了番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番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后期,清政府对台湾少数民族政策有较大调整:着眼于巩固海防,大力推行“开山抚番”政策;着眼于香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施“开禁招垦”政策;着眼于番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广设“番塾”,实施“教化”政策。这些政策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促进了番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番汉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