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宋东亮 《河北学刊》2001,21(3):115-119
中日两国现代化的不同 ,一直是学者们颇为关注的问题 ,近来从非经济因素的角度去探寻两者的差异为了一个颇显新颖和深刻的突破口。本文结合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等东亚国家成功的现代化 ,分析了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重点强调了儒家文化对现代化的合理因素、积极因素 ,但同时也说明了中日等国儒家文化的不同 ,认为儒家文化只有通过适应现代化的改造、发展才能获得新生 ,对中国的现代化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宋东亮“现代化”理论①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领域。运用这一理论审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不但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说明其艰难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现代化抉择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源型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思想、政治变革在前,经济、社会变革在后的序性,适用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的原理。运用这一原理首先从精神因素的角度考察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转折,不仅有益于揭示这一原理本身,而且有益于对中国近代现代化道路的动力因素的比较探索,从中获得极为有益的启示。这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化”理论的新视角,审视中日近代的历史发展,较易发现两者的差异。日本现代化属“外源型现代化”,具备思想、政治变革在前,经济、社会变革在后的“序性”。关于从非物质的精神层面去解释历史,过去我们重视得不够,甚至以其“反作用”来解释其历史作用,也不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条件。在近代以来特定的“现代化”世界大势背景条件下,共同包含其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诸多元素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巨大的复杂的多单元网络系统,各单元、要素之间的作用也就是互动的,精神方面、意识形态上的(上层建筑)作用也就是绝对不可忽视、低估的。  相似文献   
6.
明确区分了通常被人们混为一谈的日中两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涵.认为日本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独特的民族主义色彩,极易把握随世界形势的骤变而来的重大社会发展契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弹性"和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这就使它将近代的日本引导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大不相同的道路,并形成为两国现代化的不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