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平等"的观照具有多重视域。它既涉及理论意义对平等的探讨,又牵涉社会实践中平等的实现。以时空为角度来考察,平等既涵盖历时性问题又离不开地域性分野。就分属的领域而言,平等又同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平等问题具有复杂性。康有为的平等思想同儒学、佛学和西方早期启蒙观念具有重要关联。其平等思想论及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内容丰富,同时也集中反映了近代平等观的现代性特点和阈限。  相似文献   
2.
言论自由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的同时也能构成对公正审判的威胁,原因就在于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二者背后的价值基础的不同。出于遏制不当的言论对司法公正造成的不良影响的需要,须对公民的言论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同时司法机关自身也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来保证立场的独立与公正,消除民众对司法行为的合理怀疑而引致的猜测性的言论,实现公民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先生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他的"和谐"思想.他认为人由阴阳二气所生,天生具有爱恶之情,这种爱恶之情就是求乐避苦,即人生来喜欢和谐,厌恶不和谐.对和谐的追求来源于人求乐避苦的自然人性.如何才能看出和谐呢?康有为认为"同"是和谐的外在要求和衡量尺度."同"的标准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不平等对待,外在的一致性反映了人们内心对和谐的渴望.与此同时,康有为指出了和谐的道德基石和发展动力是"仁".即"不忍人之心",认为它是宇宙的法则,体现在人身上便是博爱和平等,因此人人才能和谐相处.而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源于圣人的这种"仁"的思想.但由于现实存在着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产界、乱界、类界以及苦界,人们为"九界"所困,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原因.只有去除这"九界"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的终极目标,即人人和乐的太平乐境.康有为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将"和谐"视为人的存在之维,将其同人性、道德、大同思想等有机结合起来,指出追求和谐乃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他的和谐思想立足于工业化、社会化和政治结构的民主化三个原则基础之上,体现了其世界意识和东方哲学色彩并存的气象,具有启蒙价值.但由于他没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个体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利益的分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他的和谐观具有理想主义和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1990年出版的<现代性的后果>是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于1990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吉登斯对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分析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通过对这一主线分析,我们看到吉登斯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本身的存在着重大疏漏,并着重分析了产生这一疏漏的原因:从西方理论视角看待全球化的现代性问题.为避免这一疏漏的不良后果,中国虽然同样面临着现代性后果展现的问题,但我们应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从中国问题视角看待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6.
主观唯心论是中国近代哲学的理论归宿和基本形态。康有为的主观唯心论以其浓厚的伦理学倾向而别开一境。他一方面从先秦儒家的"不忍人之心"入手来挖掘人先天善性中的主观精神,另一方面又赋予"不忍人之心"以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内涵,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向封建伦理纲常和旧制度公然宣战,在中国近代社会吹起了一股思想的飓风。戊戌政变以后,随着康有为由积极的改良派转向反动的保守派,他的主观唯心思想又成为历史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于1986年出版的以反思性现代性为主题的社会学著作。在本书中,作者从风险生产、个体化进程以及科学与政治三个方面论述了反思性现代性的进程。本文把关注的视角主要集中于深受反思性现代化及个体化动力影响的婚姻、家庭与两性间关系问题上。本文在分析贝克观点的基础上,围绕着"生育"概念及相关理论展开论述并得出结论:贝克所提出的"超越男女角色的生活形式的实验"的解决前景并不能达致两性之间的真正平等。真正的两性平等诉求引发我们对无性社会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