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2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光潜美学的心体不属于创生实体的唯心论而是价值论的.朱氏晚年以实践为依托的心体论属于20世纪反省物质文明并重建实践本体最深刻的思想意向之一.以第二国际经济宿命论为背景的中国主流派实践美学虽然长期抹煞朱氏实践心体,最终却历史地转向了心体.但心体不应独立为唯心本体.而应真正成为实践自身的一翼.一种基于物质实践又超越性指导物质实践的心体建设,是当代哲学—美学最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超血亲伦理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无论神学或人文学科均未对此特征作专题充分研究.有关耶稣颠覆家庭的言行被回避并纳入传统伦理解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将地域性的古代伦理扩展为普世的平等伦理,从而成为现代性普遍公民身份渊源.现代化转型期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相关的古今中西比较争论,均重大地涉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本文以《圣经》文本为依据,围绕《旧约》到《新约》的家庭观念转变,尝试梳理并揭示超血亲伦理的起源及其构成要素,最后对其历史意义作一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3.
隐逸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的人文意义□尤西林一隐逸是一种脱离社会主流的生存方式。亚理士多德的分离(kekhorismene)说是对脑体分工的最早哲学阐释之一,其中的一个含义正是指,思维主体的心灵为保持独立自主性而需要脱离日常感性①。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知识分子本质上就是脱离...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与政教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意识形态指作为人类实践普遍必须的社会观念中介。狭义意识形态则是为专制统治集团私利作超越性论证的虚假观念体系,它意味着将“观念”(idea)形上化为神圣理念并与形下法则的logic扭结为政教合一的精神专制王国。20世纪法西斯主义与“文革”运动所遗留的惨痛教训之一是,必须实现一个世纪前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政教分离原则的展望,意识形态应从专制型转变为社会教化的精神规范。  相似文献   
5.
人文学科特性与中国当代人文学术规范尤西林我们不宜提人文学科的逻辑,而只宜谈人文学科的特性。如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开首所概括的,19世纪以来的精神(亦即人文)科学是受制于自然科学逻辑的。狄尔泰对人文学科特殊对象(人的精神)的强调、西南学派(文德尔班、...  相似文献   
6.
孤立他人行为是生命自组织排异机制的异化。现代社会的孤立演化为日常政治博弈模式,更普泛的孤立是隐性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迄今未能揭露与反思的深层社会哲学领域。孤立的核心是人格贬斥,由此指示了当代社会科学核心概念的“社会排斥”的深度起源。孤立异己的群体习俗压制自由个体人格与创新,并导致共同体帮派化与封闭僵化。反思与揭露孤立反现代化性质,同时指向中国现代化“和谐社会”目标的制度机制建设。现代社会分工与市场交换,包含着偏重于个体竞争的流行理解所忽略的伦理涵义:基于现代社会功能分化和个性解放所形成的差异性,不仅激发竞争,而且在个体之间形成了互补依赖和相互吸引的内在团结需要。以信息交往为核心的当代社会将这一方向提升为普遍依赖机制。自由人格个体的现代理念并非个人主义,而是社会集体凝聚力与创新生命的内在机制。排斥性孤立及其封闭共同体从而不再拥有现代化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文杂志》创刊50周年了。创刊命名者不大可能依据20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在汉语学术界兴起的“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或“人文科学”(the humansciences)观念,也不会预见到世纪之交人文精神思潮对于中国现代化行程的独特重大意义。刊物标举“人文”,可能是心仪“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境界。这“轴心期”(Axial Period)的古典境界今天依然为现代人文精神难以企及。从一定角度讲,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已越发困窘了。一个违背人文学术本性而日渐强化的格局是行政化。所谓行政化,是指学者的研究方向志趣、学术选题、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时代位置是一个不仅超出了传统美学,也超出了狭义文化观念的重大问题。从本世纪初里夫希茨与卢卡奇提出这一问题至今,人类生存的状况发生了很多改变,但这一问题在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不仅并未过时,反而更凸显出了不仅属于当代,而且属于未来的意义。本文试结合人文理想主义这一正引起争议的问题作一阐释。1903年,卡尔·考茨基以《<议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题名发表了后来被称作《伦敦手稿》(1857一1858)的马克思《资本论》草稿部分章节。马克思在此提出了日后著名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观点,谈到了某些…  相似文献   
9.
有别于“国家”的“天下”——儒学社会哲学的一个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下”是一个迄今仍可激起社会道义感的古汉语词。这一本来泛指空间地理的名词缘殷周“天子”名分而专有术语化,在其后先秦儒学历史性的阐释(interpretation)中,“天下”成为“公有”与“民本”的理想社会,从而形而上学化为理念(idea):它既作为社会范型制约、批判世俗国家,又是作为社会正义与权威合法性逻辑前提的“原初状态”(“Original Position”)。在中国反专制史上,“天下”具有特殊的社会感召动员力量,但由于缺乏建设性的转换机制,它又可以成为无政府主义的温床。本文最后从“社会与国家”这一现代课题角度分析了“天下”社会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文化界所发生的经典与大众文化之争,表明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五四"以来不曾达到的反思阶段.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主义与大众主义,在面临现代性虚无主义这一更深刻危机时受到反思批评.古代经典对于重建现代精神价值的重要意义开始显现.然而,"十博士"攻伐经典俗讲的悍戾之气,从对立一面同样地表明了古代经典在当代中国被扭曲的处境.古今之争的积极前景需要依靠现代交往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