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传统与西化”的论争中提出的“一心一意的现代化”“全盘吸收西洋现代文明”的主张,使他一直被认为是“全盘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毕生所坚持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想,揭示的却是一个“古今之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只有人文情感和理性精神的全面再生,取代古代那种禁锢情感与理性的宗教信仰,我们才能从古代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然而,近十年来有关“反思现代性”的讨论中,却出现了各种否定理性、主张重建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以及把“古今之变”转换成中西方文化对立、批判西方文化霸权的观点。该文试图从胡适思想的角度,来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洛克的《政府论》两篇是17世纪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性论著。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用英文写过一篇题为《洛克的〈政府论〉两篇研究》的论文,但该文从未公开发表,因此很少有人读过。然而前些年有关胡适是否研究过洛克、因而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中是否有英国古典自由主义背景等问题,引起过学界的一系列讨论。近年来作者搜集到了胡适的若干篇未刊英文手稿,这里先将此文译出(见附录),并就邵建先生和江勇振先生之间讨论的问题做一初步回应,以期能使这些问题得到一个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论“朦胧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这世纪之交,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作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新诗潮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剖析其作为人本主义英雄主义诗歌的精神实质,确认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做到穷理与资料的充分结合,以期获得学理上的周密与历史的真相相一致,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4.
陈潇:您1998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2010年考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中间工作了12年.根据您的《胡适考论》“后记”,您在扬州大学文学院教了3年书,又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工作了9年.您为什么离开了高校,是什么机缘转向了出版界?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经验主义知识原理上的自由主义契约论学说,因其往往与先验论的观点相排斥,因而无法避免这样一些理论上的不足:契约自由的主体在何种意义上才能成为一个主体,自由概念与平等概念究竟应当处于一种怎样的次序,自由与民主又应当体现为怎样的一种关系?本文通过引入康德的先验自由概念,通过对先验自由和契约自由概念的区分,并通过重新发现先验论和经验论的知识原理之间的桥梁,从而试图克服自由主义契约论在理论上的不足.理顺先验自由、平等以及契约自由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高第弟子宰予,和在齐国被陈成子所杀的齐简公宠臣阚止,是不是同一个人,史料记载扑朔迷离,历来亦众说纷纭;近世则以钱穆说最具影响力。宰予从孔子游时,孔子曾屡次斥责宰予,但孔子晚年又给予了他高度评价,或许与孔子的思想在晚年发生过重要的变化有关。本文经考辨所得结论与钱穆先生相反,庶几可使一宗聚讼两千余年的悬案更加接近历史真相,也为研究孔子晚年的思想变化提供一条较为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一) 我已经近十年没有参与学界的讨论了,这十年正好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我主要从事学术著作出版工作,希望通过学术思想传播,来为我们的价值建设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前不久,李玲教授从哈佛大学给我转来几篇文章,其中包括徐友渔先生的<进入21世纪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1]一文.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兴起 ,使我们传统的文学研究基础发生了动摇 ,它不仅改变了文学资料的传播、保存的途径 ,也改变了文学资料自身的内容。这样 ,未来的文学研究究竟应该选择改变我们传统的资料考据方法 ,还是选择拒绝网络时代的到来 ,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中国诗坛一直在一种困境中徘徊,这种困境就是,由于当代社会人文文化的边缘化,使“大一统”时期的普适性价值原则遭到了否弃,社会意识的多元化使诗人一时难以适应,他们不能独立于既成的各种社会价值规范之外去思考自我、完善自我,因而他们不是去求助于传统的价值系统,就是去求助于西方的价值原则,而对既成的价值原则的依附都毫无例外地对自己的独立性和诗坛的多元化构成了伤害。本文着重对90年代诗坛的“教堂意识”和价值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分析,指明其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并指出“诞生自己的存在”的可能性与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诗歌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匡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世纪末的文化转型导致了诗歌的转型,这个转型以90年代诗歌“代”之外的趋于个人化的写作取代80年代的流派写作为其基本特征,个人化写作脱胎于“第三代”流派写作,并在诗歌转型中日益呈现出一种“疏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