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扬雄赋论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扬雄对屈原的评价以及扬雄的理论著作可以归纳其赋论的主要内容为尚丽、尚则、尚用,重视诗人之赋而贬抑辞人之赋。其立论的背景在于当时辞赋异途的现实。而辞赋异途的实质在于辞赋异源,辞起源于楚文化,赋肇始于齐文化。辞、赋二体在形式体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而诗歌对《史记》所载历史人物的择录、评介以及所受影响等方面,也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史记》认识的面貌。诗歌对《史记》的阐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其人、述其事、追其情。《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汉魏晋文人诗涉及《史记》人物事件的诸多诗中,既有传统主题,又有新的主题。《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汉魏晋诗歌中呈现独特的风貌,也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3.
弘毅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一项光荣的传统。《史记》中凡有着崇高人格、不朽功业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具备这一精神特点。"士不可不弘毅"最重要的凭藉是士之知识和技能,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将士之具体固定的职事责任,上升到精神领域,坚持信念、情操,充当社会理想典型。  相似文献   
4.
士首先是一个社会阶层,属于贵族下层,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技能和具体的职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士有志于道,有理想抱负和精神追求,可称之为“文化士”,以区别于宗法上的士。文化士懂诗达礼,以诗交际,赋诗和引诗彰显了士之诗性文化空间。礼是诗性智慧的大背景,对周天子的虔敬是诗性伦理的来源。士的诗性特质对士形象的确立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上。  相似文献   
5.
家族文化研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以及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自20世纪初以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当前的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个案研究较多而整体研究不多,历史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结合着近年来新出土文献和新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的介入,这一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6.
颜氏家族于曹魏时期迁居琅邪,成为琅邪一地的世家大族.魏至西晋的颜氏家族仕宦清明,代传恭孝.永嘉南渡后颜氏家族政治地位得以提升.东晋时期由于颜含雅重行实,抑绝浮伪,秉承了仁政爱民的家族传统,又坚持雅操、贤明智慧,自觉追求理想人格,使得东晋门阀政治背景下的颜氏家族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颜含制定家族清规,以学术传家,反对贪求世位,对颜氏家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语》的文学观念首先体现在其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 ,在文学理论上转移文学的功能旨归 ,通过对诗与乐的批评自觉抑制文学的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论语》一书的编纂与表述实践 ,从语言的文学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方面体现了对文学审美特质的追求。这种文学观念的悖论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在中西方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观念源远流长.在<史记>中,司马迁有意利用这种观念来传神人物、渲染情感,同时鉴于自己遭祸之时、亲朋不救的遭遇发出哀怨与激愤之辞,表达了对西汉时期人情伪诈、世态炎凉的深沉感慨.另一方面,这种文化精神的演变反映了在"人的觉醒"的历史长河中,人的孤独意识愈来愈沉重、人对知己的渴求愈来愈强烈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得孔子真传的一位圣贤,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之一颜氏之儒的精神领袖。颜氏历代族谱多标颜回为祖,秦汉至魏晋时期的琅邪颜氏传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着颜氏之儒的印痕。这种精神认祖的方式使得颜回之学得以传承,也使得颜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的妇女诗主要描写了三种女性:宫女、贵族妇女、民间女子。宫女诗多表现望君幸临和羡艳受宠的情绪;贵族妇女诗概括了女子的现实命运;民间女子诗多表现自由、欢快的感受。场景描写、民歌艺术是王昌龄塑造妇女形象的主要手段。王昌龄大致以宫女诗寄寓个人情怀,以贵族妇女诗传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民间女子诗表现诗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