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两组汉字的研究,发现汉字的结构中存在一个核心———字核,它具有简化汉字结构、沟通若干汉字的桥梁作用。据此,笔者提出在汉字的结构中普遍存在字核的假设,再依此假设对《辞海》的全部汉字(14872个)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其中的14582个汉字的结构中存在字核,占被研究汉字总数的98%以上。全部汉字中共有字核900余个,列于字核总表中。结果表明:字核在汉字结构中客观而普遍的存在,它具有简化汉字结构、沟通同一字核的若干汉字联系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习化社会的生存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学习化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通过对学习化社会基本特征的分析 ,强调指出终身学习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求得生存的根本途径 ,而创新性学习是在学习化社会中取得成功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终身学习思想和时代背景的介绍 ,强调了终身学习要实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通过对创新性学习的认识 ,指出要实现创新性学习必须善于思考、掌握方法、乐于学习和进行系统学习。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耕地流向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数量的净变化是土地双向变化的结果。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基础上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辅助方法:列表清单法和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对福建省及各设区市耕地流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福建省耕地的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福建省耕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韩愈《师说》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也一直援用这—解释,但近来研读中国哲学,却发现这一解释殊然不当。现结合韩愈的哲学思想对这句话进行重新分析和解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公路资产证券化、公路经营权转让及BOT 3种我国公路资产管理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总结了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目前我国公路资产管理市场化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同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和主权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时,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教育学生在全面认识并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7.
社会风险包括物质匮乏的风险和网络关系紧张的风险。在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中,两种风险相伴而生,但抵御的方式单纯着眼于解决匮乏。在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的后工业社会,网络关系紧张的社会风险凸现为显性社会风险。以解决匮乏为中心而展开的保障措施正在失灵。社会保障的目标亟需重新调整和定位。当前中国物质匮乏风险与网络关系紧张风险同时成为显性社会风险,在继续防范匮乏风险的同时,必须对网络关系紧张的社会风险给予极大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做人”的教育和“做某种人”的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两个基本支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建立在了“做某种人”的单一支点上,“做人”的教育被抽离或消释于“做某种人”的教育之中,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该根据人的生命的二重性牢固确定教育的两个支点,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教育的“重人”传统,让科学与人文成为教育的两翼,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理论成为国内外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社会排斥,是指社会脆弱群体,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它既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机制,又是一个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是造成脆弱群体社会支持丧失的根源。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排斥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排斥和受教育机会、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排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配公共教育资源、加大政府管理引导力度,应是当前消除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各种社会排斥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韩愈《师说》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也一直援用这—解释,但近来研读中国哲学,却发现这一解释殊然不当。现结合韩愈的哲学思想对这句话进行重新分析和解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