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决策决定使社会公正在政策议程确定时受到致命威胁,一个制度内现存的权力分配常常是导致社会公正缺失的主要原因,公正缺失的残酷可能内含于法律政策体系之中.因此,有必要回到矫正公正的立场上对公共性进行追问,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和启动政策协商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管制公正、分配公正,更要强调矫正公正。矫正公正有助于摆脱被动公正的消极状态,以主动公正积极地去消除人们蒙受的痛苦和不公正。矫正公正能够成立的首要条件是公共政策具有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持续性,为此必须持续地对支撑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保持敏感。在我国,权威政策民主论和参与政策民主论与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密切相关。这两种政策民主观的冲突展示了对民主构成威胁乃至否定民主的因素,单独强调任何一方都无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健全权威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正当性,健全参与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开放性。统合这两种民主观应该在政策民主论中强化这两个范畴。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实施理论从行政执行理论发展而来,历经了从隐形政策制定之中到与政策制定相互融合、复杂依存的过程。公共政策实施理论的展开有助于追求多种研究的综合、有助于从政策的关联出发分析行政、有助于由政策层面去探究行政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解决社会公正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政府在推动社会公正的实现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作为政府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公共政策对社会公正的促进实际包含两层含意:一是以社会公正为目的的公共政策,二是以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政策过程。前者意指社会公正是公共政策作用于社会的结果,而后者代表政策过程本身需要体现公正的价值和原则。这就是结果理性与过程理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中国妇女的传统政治史入手,由此探讨当代中国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女性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当代中国妇女的参政困境。旨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比较、相结合,从而昭示重建女性文化尤其是女性政治文化的大问题,以推进中国妇女的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投票行为研究的发展及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研究中的投票行为研究从传统政治社会学中脱胎出来,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理性选择论的范式转换。这种进步和转换不是简单的淘汰和代替,而是不同视角的转换、不同观点和范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压力型预算调整是指受上级政府政策或指令的影响引发的下级政府的预算调整行为,它具有规模大、行政主导和竞争性的特点,可以补给地方财力,平衡地区间财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压力型行政体制、缺乏独立性的地方财政和各种监督困境催生压力型预算调整,中央政府政策导向和政策安排的变更最终触发压力型预算调整.压力型预算调整有其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诸如加剧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削弱人大监督功能和预算基本功能,致使政府间纵向分权更加混乱.  相似文献   
8.
复合主体决策在中国现有研究文献中存在一组"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包括"群体决策"、"集体决策"、"公共决策"、"组织决策"等,这些概念虽然都意指复合主体决策,但皆有不同的研究界域。国内许多学者并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和界定,在使用中也存在普遍的混淆情况,这种研究现状并不利于学者之间的学术对话或交流。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谱系中的各个概念进行区分,对其不同的研究界域,包括研究理论、研究侧重和研究内容进行规范性和学理性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财政逻辑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素坤  张亲培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112-115,21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趋势不能改变政府供给的主体地位,因此,农村财政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其变化的主因主要是由农村财政制度的变迁引起的。农村财政经历了自筹式农村财政、集体提取式农村财政、制度外农村财政和依赖型农村财政四个阶段,然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只有在农村构建完备的公共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