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文化转型期:汉唐时期、近代鸦片战争时期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二十世纪末期的文化形态的考察,剖析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由单一文化系统造成的自我设限──封闭模式到吸收他种系统之后文化走向解构──沟通──重构的规律,指出文化转型的积极意义与比较文学注重沟通、对话、交流的本质精神是契合的,实质上二者之间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无论是影响研究还是科际整合以及阐发研究,都在于为研究对象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或寻找一个参照系,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相对于作为"明比"的平行研究的"暗比".因此说,比较文学就是文学比较,只不过是这里的比较已经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历史赋予比较、参照、跨越、打通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分析,向来聚焦于化失败为胜利的"精神胜利法".进而解读为性格的"双重性":骂人、施暴、自尊、自大、自慰、向往革命,又任人骂、任人欺、自贱、自卑、顽固保守、传统卫道.那么"精神胜利法"与"双重人格"的成因、心理机制,不得而知.借鉴兴起于十九世纪而兴盛于二十世纪的西方虐恋理论话语的观照.将会看到:阿Q的自贱、自卑、受虐心理及其行为表现,原来正是根源于他的自尊、自大、施虐,反之亦然,二者相反相成、互包互孕、互动互应,由此构成阿Q独特的虐恋人格."精神胜利法"正是其实现由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换的法宝:通过受虐来达到虚拟中的施虐目的;施虐虚拟,也即是"精神胜利法".由此成为阿Q受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女性话语的社会与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女性话语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徐扬尚“语境”理论是由新批评大师瑞恰慈发明的,见诸其《修辞哲学)一书。他视自己的这一理论为“定理”,把“语境”的意义由传统的“上下文”拓展为一个由共时性的“与我们诠释某个词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与历时性的“一组...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与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时间上相差近一个世纪,地域上分别在东、西两半球,而在唯心主义文艺观这一核心与本质的问题上.他们却握手言欢了.当然,他们又分别带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心理层次、模式与影响,从而形成他们那同异互见的——一、"理式"与"道"的学说柏拉图之前的赫拉克利特说过,艺术是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中国比较文学已走向世界,并引起国际同仁的瞩目;世界比较文学走向中国,那是新文化运动到三十年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同时,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上篇:中国比较文学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隋唐文献中散见的中外文学比较因子徐扬尚隋代,中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重新实现统一,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唐代,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足以称雄于世界的“黄金时代”。国都长安(今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都会,也几乎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8.
出现于60年代中期的港台比较文学研究,到8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并跻身于世界文化的前沿与中心,与国际比较文学接轨。孤悬大海的地理环境,也要求港台人在文化沟通与交流中求得新生。港台比较文学形成的标志分别是1966年台湾淡江文理学院英语系与香港大学设立比较文学课。港台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计划性强,注重理论译介、资料建设与教学研究,倾向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主张阐发研究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何景明督学陕西,自授职到辞归,前后不足四年,时间不长。但是,与其三十九年为一生相对来说,时间又不算短。更何况这段经历又是他在文学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的四年?可以说,这四年是他的文学思想趋于合理、走向成熟,政绩卓著的四年。关于何景明的这一段经历,付开沛编的《何大复年谱》与刘海涵编的《何大复年谱》,都有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0.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教坊曲名,晚唐五代时演变成词牌名。刘禹锡的《浪淘沙词九首》,是仿民歌体写成的七言绝句,一向被视作沟通文人诗歌与民歌的桥梁,连接诗与词的纽带。这里,我们所分析的是《浪淘沙词九首》的第一首,是刘禹锡满怀爱国主义激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谱出的一首“阶下强者之歌”。读之使人受到鼓舞,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