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文人的馆阁情结主要表现在:未入馆文人的艳羡与追逐,入馆文人的自信与自得,离馆文人的思念与追忆,馆职文人对馆阁职名的推崇与维护。宋代崇文崇儒的基本国策是宋人馆阁情结的社会基础;馆阁图书之府、育才之所、文化沙龙的强大功能以及与馆阁功能相伴而生的恩宠待遇,是宋人馆阁情结的实质缘由;宋代文人的结盟意识,对精英集团的渴望则是宋人馆阁情结的需要心理。  相似文献   
2.
在北宋陶渊明的接受史上,诗僧释子从外在的语言形式到内在的精神实质,以其社会整体文化选择的力量和个体追求需要的合力,赋予被选择的对象陶渊明以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在实用工具性、日常审美性、文艺鉴赏性三个层面。虽然他们学习接受渊明的深度、广度无法与宋代文人等量齐观,但这异代因缘毕竟揭示了北宋释子在士夫化背景下对精英文化的吸收融合,而这也构成了北宋文学的别样图景。  相似文献   
3.
北宋馆阁文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宋代精英文人的群体生存状态及宋代馆阁制度对文人的深刻影响。结论认为:物质的困顿与精神的丰富,构成北宋馆阁文人生活对照鲜明的两个方面。虽然馆俸薄少,但这并不影响文人推崇馆职的热情,因为一经此职,遂践清途,跻身名流。馆阁的诱惑——蓬山藏室、育才之府、文人渊薮,使得文人士夫在学问、仕途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生活的压力也在宴赏赋咏、切磋论艺、交游往还、戏谑调笑、恩宠优渥中得到了某些淡化和消解。  相似文献   
4.
"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是宋代文化极盛的一个重要表征(语出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2页).因之,欲于宋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必须关注理学.围绕宋代理学与文学关系这一研究论域,张文利博士已于2004年出版了其博士论文<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并获得学界赞誉;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她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魏了翁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饮食文化滋味说的传统 ,以及南北朝时期品评滋味的风气 ,对钟嵘《诗品》滋味说有很大影响。钟嵘从纠正文坛时弊出发 ,反对用典、声律的过分雕琢 ,提出自然之美 ,更进一步提出滋味说 ,即 :从清雅的自然之美 ,到吟咏情性的感伤之美 ,再到赋、比、兴、丹采、风力的调和使用 ,完整而全面地展示了其滋味说的美学理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滋味说是钟嵘《诗品》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北宋诗僧惠洪的诗话著作《冷斋夜话》以句法探讨为中心,完整地记录了江西诗派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夺胎换骨”,还有对句法、用事琢句法、影略句、句中眼等一系列句法的深入探讨和辨析,提出造语求新出奇,诗忌深刻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冷斋夜话》为江西诗派作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可视为江西诗派的诗话著作。同时这一诗话又提出若干不同于江西诗派的诗学观点,体现了惠洪作为诗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观照。  相似文献   
7.
从咏花词看李清照创作的忧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女姓以其绝代的才华,敏捷深悟的思想,高洁的人品,独特的个性,清新婉丽的词作流芳后世,她就是被誉为“九百年来一词后”①的李清照。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一生经历北宋和南宋两朝。北宋末年异族的入侵,朝廷党争的激烈频繁,南宋国势衰微,统治者偏安一隅;作家中年丧夫,后半生一直孤苦无依,所有这些国难家愁对清照的心理乃至诗词创作都有巨大影响,这一切给词人带来的伤痛在其词作中又有明显的体现。“在人生道路和内心历程上,李清照走着自己严肃…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馆阁号称蓬山藏室和育才之府,因其地位的非同寻常,故其曝书活动亦倍受关注.期间文士纵观馆库秘书,以知图籍之富;朝延安排旨酒佳馔,以见崇儒之盛;帝王传赐典册翰墨,以宣惠爱之深;文人赋咏题名,尽显风雅.宋代馆阁曝书活动的文化意义在于:提倡文治,优宠儒臣;促进了宋人的翰墨风流;加强了文人的集团性、群体性.  相似文献   
9.
宋代七夕诗歌,部分地展示了集市的热闹繁华与乞巧场面的隆重热烈。由于节日的特殊内涵以及鲜明的角色限定,文人的参与显得冷淡随意;加之宋代文人的疑古精神较强,学究气浓厚,宋代理学的影响渗透,宋人收敛的心性特点等因素,使得文人诗歌书写较多集中在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反思与批评,对乞巧行为的便宜附和与不屑一顾,以及借助七夕而抒发的其他情感,议论说理突出,幽默诙谐,游戏翻案十足。七夕民俗为宋诗提供了鲜活的创作素材,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沦为诗歌反思批评的对象。宋代七夕民俗,狂热得真实;七夕诗歌,理智得稍显矫情。  相似文献   
10.
在宋代元宵诗词中,以集体欢乐为主题的诗词占比较高,体现出国家形象、儒家理想与市民文化的鲜明因素及其协调融合。在关注国家、政府权力彰显时,审视百姓市民共享欢乐的真实践行;在聚焦百姓权益的实现中提升对国家、政府形象的社会认同;在表达自我愿念时,又不忘张扬国泰民安、人性人欲实现的同情心、同理心。宋代元宵诗词因为以上三个维度的融合,避免了这类题材单纯享乐、感官追求的浅薄化;规避了一味说教、迂腐刻板的学究气,无论在境界品格,抑或书写技巧方面均较唐代大为充盈,亦为后世元宵诗词书写树立了不俗的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