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20世纪10年代末"第二代人权"获国际认可,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国人在人权斗争过程中较早地摄取了"第二代人权"的理念,并努力将其转化为法定权利,使中国的人权运动与人权理论获得迅速发展,而由中共领导的苏区人权立法是当时中国摄取和实践"第二代人权"理念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段瑞华教授的专著《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已出版南昌大学哲学系段瑞华教授所著《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一书,已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篇,计八章,共25万字,是中华社科基金资助课题的最终成果。本书以近代以来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权保障日益受到关注。由于行政活动在整个国家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要实现全面、完整的人权保障,必须落实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促进了人权保障的实现,是人权保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接触马克思主义始就接受了其中的妇女观并立即运用于实现中国妇女解放的伟大征程中,而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女权思想正是这一征程的理论基奠.其中,陈独秀批判封建礼教,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分析女性问题,向警予强调女性受教育权,毛泽东主张立法改革封建婚姻制度.他们的女权思想沿着一条"破旧-立新-实践-立法保障"的线路,层层递进.这一进路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并引领了当时妇女运动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5.
自1920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人权观上也表现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旨趣.他批判自由主义人权观,提出通过阶级战争建立人民政权以实现人民的权利,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女权问题,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观点,同时侧重诉求劳农阶级的权利,尤其是第二代人权.这些主张表明,"五四"后期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作为传播速度最快、幅度最广的现代媒体,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演化过程产生着重要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可分为诱因产生阶段、矛盾升级阶段、群体事件产生阶段、冲突爆发阶段和事态平息阶段等五个阶段。网络舆情在放大镜、加速器和助燃器的作用下,缩短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生命周期,提高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概率,延长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路径。为此,建议加快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控平台和应急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新技术革命的角度论述当代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著作已不鲜见,但以科技革命为基轴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著作却久未问世,最近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昌大学段瑞华教授所著《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之历史演进》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以先后相继的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当代科技革命为基轴,以资本主义为参照,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的关系。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理论专著。一是新视角。本书突破了以人物或著作来分期  相似文献   
8.
自然法与世界人权理论有着几乎同步的发展历程,二者的命运息息相关。本文考察了二者自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变化发展的一致性,试图为理解近代以来不断张扬的人权话语或人权“神话”的实质提供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9.
两种经济体制下主体价值实现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评判经济体制的价值性 ,必须以主体尺度———人的价值性的实现和发展为标准 ,才能做出公允的判断。主体的价值性实现、主体的生存样式和主体性的实现与发展三个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实现样式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生活于其中的主体的价值性的实现 ,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经济体制不仅是一个制度选择的过程 ,而且更是一个主体的价值设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卫勇 《江汉论坛》2006,1(3):107-110
在抗战正酣的1941年,一群知识分子以《时代批评》杂志为平台,发表了一系列人权文章,集中于“人权运动专号”,由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权运动。本文将重温这场“纸上”的人权运动,再现国家民族危亡之时的人权论争和诉求,探寻其特点与意义,以冀温故知新,为中国当前和未来的人权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