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8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稼轩是继苏东坡之后,审美情趣更为健全,更为独特的一位大词人。在他的作品里,既有骏马西风冀北的横槊气概,也有杏花春雨江南的娟秀情韵。而阳刚美和阴柔美的有机统一,其中又以阳刚美作为主要质素,则是稼轩词最基本的美学特征。阳刚美主要表现为劲健和悲壮,阴柔美则主要表现为妩媚和疏淡。  相似文献   
2.
浦江清先生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博学多能的人物,词学研究只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部分。他是20世纪词学史上科学地阐释王国维词学思想的第一人;他用“以史证诗,以诗补史”的方法,对花蕊夫人《宫词》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解决了词史上的“千年之惑”;他借鉴中国传统的诗论、词论和西方诗学的某些成果,解读相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菩萨蛮》14首,不仅新意扑面,妙趣横生,而且发明了两种全新的读词方法。他的词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其贡献却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词学思想和治词方法,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曾大兴 《探求》2011,(1):33-38
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数量之多少,成就之高低,影响之大小,就成了衡量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之优劣、文化底蕴之厚薄的重要指标,也成为衡量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之强弱的重要指标。据考证,广州历史上出现过1401位文学家,占了广东历史上文学家总数的68%,因此,建立一个广州文学馆,对于进一步挖掘、展示和提升广州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柳永《乐章集》与北宋东京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词人柳永的<乐章集>里,有很丰富的民俗内容.他对北宋东京的岁时民俗的描写,对东京的歌舞声妓等乐俗文化的叙述,不仅拓宽了宋词的题材领域,而且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北宋东京的民俗现象,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可是长期以来,研究柳词的人不关心其中的民俗,研究民俗的人则不熟悉柳词,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研究上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5.
柳永都市风情词的历史价值与民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风情词是柳词的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其中的某些歌功颂德的内容,这类作品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冷遇。实际上,这类作品所歌颂的,不仅仅是某个皇帝或某个地方大员的功德,同时也是一个承平而富庶的时代。其所歌之功与所颂之德是有历史依据和认识价值的。这类作品对北宋东京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与节令风物的描写,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图景与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分布格局、分布重心、分布成因和分布规律问题。同时 ,文章提出了文学的地域性问题 ,认为它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应引起文学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论陈洵在桂派词学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洵是桂派词学的一员主将。他与桂派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很密切。他的词体现了桂派在创作方面的实绩;他的师周吴和贵留的主张,是他在理论方面对桂派的重要贡献;他的说《梦窗词》,则是他在批评方面对桂派的重要贡献。正是在创作、理论和批评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奠定了他在桂派词学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桂派词学而不讲陈洵,无疑是很大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气候与戏剧、小说人物的关系这个属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畴的问题,过去鲜有人探讨过,这里所讲的戏剧小说是指那种抒情色彩比较浓郁的戏剧小说。文章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例,分析了她们的性格、命运的转变与特定时间和地域的气候(物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地域性与气候(物候)的差异性有密切关系。中国气候(物候)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和时代差异,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和时代差异,使中国古典诗歌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景观、地域色彩和地域风格。气候(物候)的差异性与文学的地域性关系是文学地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可以让我们比较具体地理解文学与气候的关系,进而理解文学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南北方歌谣的结集是《诗经》的“二南”和“十三国风”。“二南”(《周南》、《召南》)是流行于汝水、汉水、沱水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南方歌谣,“十三国风”(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则是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北方歌谣。北方歌谣,为我们储存了北中国丰富的农业文化的信息。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农事歌谣,其中脍炙人口的是《豳风·七月》。这首歌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真实而详尽地反映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状况,为我们研究北方地区的农业文化提供了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