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失地农民公民身份及其社会保障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身份是社会保障的政治前提,也是保证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价值基础.探讨公民身份必须以特定社会群体具体实践来考察其公民身份的具体形态.目前失地农民公民身份缺失导致其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立宪中的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主导思想忽视了对人权的保障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国家本位的集体主义观念惯性致使农民个体权利被长期忽略以及农民缺乏主张自由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保障失地农民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就必须确认其土地产权,使其享有同等国民待遇,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畅通社会保障诉求渠道.失地农民获得公平的社会保障必然是一个进行社会抗争和政府赋权相互融合的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社会保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保障的发展前提、适度发展原则、价值取向以及实践理性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基本精神,又对时代发展作出了科学回应,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福祉的历史。解放民生、探索民生和发展民生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始终。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民生建设,表现出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保障与发展民生以及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这样鲜明的特点。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民生建设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通过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优势和执政基础;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民生主题,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关键;坚持民生改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对大量饱受灾难的贫困群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实施普遍性的社会救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解决了救济对象的生存问题,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对新生政权的信心,客观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救济理论与实践,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它对今天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包容性发展,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新保障: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新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现存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应有的社会性与福利性,法制不完备,效率低下,社会化程度低,没有良好的运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向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这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需要,也是社会保障公平价值取向的需要,更是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及农村稳定的需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依托,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是非均衡、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公共财政适度支撑、法律体系完备且与相关涉农政策相配套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