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是如何实现人类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 ?在经过了 2 0多年“恢复马克思哲学真精神”、对马克思哲学进行“返本开新”的阐释和解读之后 ,对第一个问题我国哲学界已经在学理上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且基本上达成共识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可是 ,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 ,哲学界却出现了以王南的“现代实践哲学”(或“人类学哲学”)和高清海的“人学”为主要代表的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路向。这表明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属性问题 ,迄今仍悬而未决。笔者认为 ,“现代实践哲学”论与“人学”论是内在一致的 ,二者实际上指向的都是一种“价值论哲学”。将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有’‘无’之辨”(即西方哲学中的“存在论问题”)和以“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哲学”为标志的现当代西方哲学联系起来 ,表明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确认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论哲学属性 ,是时代给中国哲学提出的一个必然要求 ;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价值论哲学 ,就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合理解答 ;确认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价值论哲学 ,其意义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2.
国际华文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了民间思想家周昉先生的《高效成才要略》一书(已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名校图书馆收藏)。这本书虽不足五万字,但却揭开了“成才科学”新时代的序幕。(一)解悖创新新境界悖论产生的根源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认识的矛盾,即,名实不符。这种名实不符的悖论现象,周昉先生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公式来表达:“A-□A=P→→A-□A=0”(其中A为名、口A为实、P为非零数)。这样一来,悖论的解决就被他简单地归约为:找出悖区(P),消除悖区(P)。这种对悖…  相似文献   
3.
朱鲁子 《中州学刊》2003,(2):143-146
“命名即创造” ,是历史的、经验的事实 ,且还是一个意义无限丰富的创造性的命题。科学地解析这一命题 ,其意义和价值不容置疑 ,且有可能为“理论创新”开辟巨大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哲学在新的时代将分化为公域哲学和私域哲学,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问题将成为私域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以个性化创作为对象,一可以将哲学理论研究推向具体化,二可以使文学艺术创作真正地走向个性化。文学艺术创作与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将经过三个阶段: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如果不想被历史所抛弃,就必须融入这一历史进程。融入这一历史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为适应这种趋势而发生的社会转型,及由之引起的社会震荡。加入WTO标志我国已跨入全球化的门槛。我们的体制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旧体制仍以其巨大的惯性在某些领域延续着,从而与全球化要求不相适应。与此相伴,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也将有一系列新的问题产生。这些都是从理论与实践上需要解决的。对此,我刊特邀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经济系、政治学系等部分博士参加笔谈。现将其中一部分笔谈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涉及的是一个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我们找不到通达各主体之间的公共桥梁,那么,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的。这就需要尝试引入一个新概念——"精神青春期"。要理解各主体之间审美判断中的"共通感"问题,非"精神青春期"概念莫属;"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引入,为我们真正解决审美对象的"客观性"与主体审美的"主观性"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人世间有一种东西其价值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就是"美"。美的价值与它曾经失去息息相关———人生最大的喜事幸事和快事就是失而复得。美,在历史上实际走过了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失而复得的辩证过程。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艺术和美学的诞生,也就有了美学的历史和逻辑。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或误读.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理解或解读为“改变世界”,过分强调、夸大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和性质,不仅是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而且在现实实践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9.
现代阐释学告诉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在笔者看来,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或方法,轴心时代现象有望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0.
浅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化的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全球同步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和革命性的.与这种信息资源全球同步相伴随的,是所谓“网络文化”诞生.这种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这种现代层面的网络文化尽管其庐山真面目,人们还很难识得.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就其形式来说,它都是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即“传统文化”的.而且,网络文化来势凶猛,俨然有雄霸天下之势.——“传统文化”向何处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正当网络文化处于滥觞之际,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命运予以关照,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我们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