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一百年奋斗所取得的最伟大成就,它的出场能够为中国奇迹的“溢出效应”提供“原因解释”,而“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身亦需要科学“解释”。从其本质层面来看,中国道路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基础性逻辑,即坚持了实践辩证法。中国道路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中“被动―自发―自为”“知行合一”的辩证运动,这种辩证运动既是中国道路生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理解和解读中国道路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2.
如何对历史领域以及旋绕在历史上空的各种虚幻意识形态进行“解蔽”和批判一直是马克思的重要工作,马克思正是用前提性批判、总体性批判、历史辩证法批判的方法论拨开了历史领域内各种虚幻意识形态的迷雾,使历史的本来面目得以显现,并坚持了现实性、历史性和主客同一性的方法论原则,这为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南。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信仰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难题,一方面信仰通常要高于科学,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又在不断侵蚀着信仰的空间,尤其是在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理论视域中,科学与信仰始终处于复杂性的交织状态,这种复杂性也影响到了科学与信仰在20世纪初中国的出场逻辑。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了更好地发展科学,必须防止科学主义的僭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通融。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方法、手段以及环境都带来了诸多改变,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增强其实效性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从“应然之意”、“实然之路”、“必然之策”三个层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行为逻辑分析很有必要,通过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直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归结为"人的哲学"时,实际上还必须注意到这种人本主义问题式的内部转换,只有充分了解了这种内部转换之后,我们才能廓清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与中后期思想的内在关联性.总体上来看,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问题式经过了两条线索的转变,一是明线,即显性逻辑的转变,先后经过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向"单个人的抽象物"的...  相似文献   
6.
7.
李弦 《天府新论》2007,(Z1):79-80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计划,标志着利率市场化开始全面实行。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作为以往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瞬待建立与完善。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了较为严谨的体系,其中,缺口管理方法、久期方法、在险分析法都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弦 《理论界》2022,(9):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足见施蒂纳的重要性,尽管其批判过程显得琐碎,但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理论前提、立场、观点、方法四个维度对施蒂纳作了全景式的批判,施蒂纳不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他作为“我们词语世界的最后一块砖”,重要地影响到了马克思,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施蒂纳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理论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9.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已经升级迭代,成为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生产性消费和生产性劳动生成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石油”,平台型企业的本质乃是“数字帝国”,这些数据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它促成了“数字帝国”的诞生。从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来看,互联网用户的数字劳动作为一种生产性劳动,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或非物质劳动,而是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深度交织,这是平台经济快速兴起的重要原因。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来看,大部分普通互联网用户原本都只是“局部消费者”和“局部工人”,但在“总体工人”的参照视域下,互联网用户经过平台的中介都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环节,他们参与了价值创造但却没有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0.
郭祎  李弦 《天府新论》2019,(1):19-24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究竟如何可能,成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但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侧重于“往后做”,即探讨“历史科学”创立之后如何是“科学”的,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往前做”,或者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往前做”与“往后做”结合起来,即探讨“历史科学”的提出过程及其全面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性质,只有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人的感性活动为中介、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目标,才能真正建构起“大写”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