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论文阐述了以人为本在区域规划中的含义和重要意义,认为在区域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于规划实践之中。为此,在区域规划中必须落实“五个统筹”,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积极吸收当地人参与和征求当地人意见;以人的全面的发展作为区域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注重规划细节,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区域规划所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李育华 《人文杂志》2005,(1):125-128
中国古代政治中,监察制度是较为健全的,其中对监察官员的管理制度尤为严格。古代监察官员的管理着重在三个方面。即强化选任标准、严格政绩考核、严惩职务犯罪。选官标准重介直、明律、有州县任职经历。考绩分为年度定期考绩和平时考察两种。职务犯罪有多种,惩处得最严厉的是失察罪、诬告罪、举非其人罪、贪赃罪等。这一系列制度值得今天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3.
李育华 《唐都学刊》2005,21(3):58-61
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是影响投资者动机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理论界将其称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水平的"晴雨表"和"温度计".陕西是西部大开发北线的桥头堡,是资源、科技、文化大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前景.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善陕西投资软环境,加快构建和谐陕西.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对烟台地区三所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从择业准备、择业心态、择业实力、职业价值观、择业消费和择业需求六个方面描述并分析了烟台地区大学生的择业状况,重点探讨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价值取向,揭示了当代大学生择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论文阐述了以人为本在区域规划中的含义和重要意义,认为在区域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于规划实践之中.为此,在区域规划中必须落实"五个统筹",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积极吸收当地人参与和征求当地人意见;以人的全面的发展作为区域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注重规划细节,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区域规划所带来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无论东西方,人类早期都朴素地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宗教的产生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东西方生态思想出现分化,西方走上"征服自然"之路,东方保持了"天人合一"传统。征服自然遭到的报复使西方人在20世纪首先开始关于生态的反思,此时东方人则试图重复西方工业化模式。当代东西方生态思想的差距表现为"生态观"与"环境论"的区别。席卷西方的绿色运动标志着生态思想正进入哲学伦理学层次,东方的环境保护则基本上只在经济学、社会学范畴兜圈子。以人为惟一出发点的环境论有待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和生态环境等四大方面对比分析了秦皇岛市园林绿化现状数据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相关指标的差距,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秦皇岛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须加强组织领导和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加强综合管理和建设管控力度;突出城市特色,完善绿地系统;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做好宣传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恩志先生编著的《蓝田直立人》一书,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1995年获陕西省优秀科学、文艺基金会出版资助,日前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蓝田直立人》是关于陕西省境内最重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直立人化石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的综合论著,也是弘扬三秦大地上最原始的人类和最古老文化的一本专论。蓝田陈家窝直立人化石和公王岭直立人化石,至今已经出土30多年了。在此期间,曾有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截至目前,见于著…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中亚、西欧市场的开放,以及陕西省的资源优势,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我省应抓住关中、陕北这两个重点,促进陕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不仅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医学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本文拟对此谈几点看法。 第一,“人命至重”、“志存救济”、“普同一等”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孟等儒学的仁义、人为贵和民本思想,道家的养生思想和佛学的人生之学等,都是重视人生的。孙思邈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故他把“人命至重”作为从医的根本指导思想。他在《千金要方·序》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达于此。”他主张:“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病,至意深心,祥察形侯,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否则就是不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