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1篇
  199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把实践仅仅看作是认识论范畴,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传统理解。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想突破这种看法,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论范畴,而且首先更重要的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近来读了郑国平同志的《有关“实践”问题的三点质疑》一文(《杭州大学学报》1980第3期,以下简称《质疑》),他认为不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不同意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最主要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些提法,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尽管在具体论述中,此文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但这些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这些观点说明了从纯认识论角度考察实践会把我们引向何处。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郑国平等诸同志。  相似文献   
2.
<正> 蔡灿津同志的《对逻辑、辩证法、认识论同一问题的简要考察》(《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以下简称《考察》)一文,对黑格尔以来关于逻辑、辩证法、认识论同一这一思想的演变做了分析,读后颇受启发。但是,作者认为,把列宁所讲的逻辑、辩证法、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理解为三者合一,就会混淆列宁与黑格尔的区别,就会“从作为列宁个人笔记的个别字面中,引伸出取消马克思主义逻辑科学,以至于取消认识论、取消整个大写字母的逻辑”,因而“背离列宁的本意”。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特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蔡同志。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曾明确地把否定之否定作为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指出:“它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81页)但是,在我国有的同志对这一规律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这个规律。本文想对这一问题提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当—个世纪即将结束,涌现在中国人脑海里的,除了轰轰烈烈的事变和叱咤风云的伟人以外,我们还记住了什么? 我想我们至少难以忘怀那些令人眩目的飞越,那些足以令人仰视、令人钦佩的飞越者。飞过长城、飞过黄河、飞过越来越高的跳竿、云中漫步瞿塘峡,也许凝结着我们几个世纪的梦想,现在它实现了。  相似文献   
5.
物质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对此,历来有不同的提法和争论。例如,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本动力,近几年来又提出了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至今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其实,这些提法并非都是绝对相互排斥的,但又都没有把问题说到底。我们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有一个以一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因,而是社会发展诸因素中最深层次的客观动因。本文仅就这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