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社会学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家,一称“辩者”,又称“形名家”,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名家着重讨论了“名”(概念)“实”(事实)关系问题,对我国古代逻辑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名家学派七家。一般认为名家始于邓析,主要代表为惠施、公  相似文献   
2.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历史经验,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天津市委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抓紧抓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人们非常关注的方面,就是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民生活方式中的一些明显变化,实际上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在时间进程上呈现出与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同步发展的趋势。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变革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取狭义生活方式的范畴规定,分别从家庭婚恋方式、生活消费方式、时间支配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几方面的变革,来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作用,没有涉及劳动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希望对老子哲学性质的讨论,在深度上有新的进展。为此,已有不少研究者正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开掘老子的思维方式方面,特别是探讨老子思维中是怎样设想出世界本原“道”的。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颇具难度的复杂问题。不过,我们仍想侧重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角度,对老子关于本原“道”的思维,做一些粗浅分析,以期有一点进展。一细读一下《老子》就会发现,在老子对“道”的性状描述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老子把“道”描绘成超感觉超具体形象的东西。例如,《老子》第十四章,直接明确地把“道”的属性描绘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是眼、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这个时间现象在历史上虽然千百次出现过,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地引起炎黄子孙的关注,引起对民族素质建设的沉重感和紧迫感。期间,我国将从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跨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并开始向所谓“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迈进;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推进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两种转型重叠交织在一起,不仅对我们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而且向我们的国民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转型挑战。ZI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有高素质,谁就能争得战略主动地…  相似文献   
7.
提高交往素质是世纪之交国民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李超元世纪之交这个时间现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引起炎黄子孙的关注,引起我们对提高民族素质的沉重感和紧迫感。21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有高素质,谁就能争得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产的价值取向中,是否应该追求交换价值,目前一些论者的观点仍然有分歧。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化产品的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规定并没有错,但这只是从文化特质的功能即文化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规定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其中之一,就是要分清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和对待生活方式问题什么是生活方式?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表述。简单地说,生活方式是讲人们怎样生活,采取什么方式过日子。它包括怎样消费,怎样处理婚姻家庭问题,怎样进行社会交往,怎样使用闲暇时间,等等。影响生活方式形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为春秋末期的老聃。老子学识渊博,有较高的哲学思维水平。然而,他却极力主张抛弃物质文化进步的成果,鄙视生产技能的提高,反对人们有追求更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欲望。他憎恨各种伦理道德规范,抨击礼制。他指责政治、法律等制度,反对统治者在政务上有所作为。他极力菲薄知识和教育,反对人们学习,并以“愚”为荣,自称“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第二十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次)老子对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切痛恨和激烈抨击,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尤其是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