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地方政府的摊派行为,是一个我国现实中严重的问题。中央屡禁不止,愈演愈烈,潜伏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我们应从经济基础结构、权力的初始配置中,探寻其产生的制度根源,通过产权改革促进权力结构与利益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市场法制经济体制的建立,以达到有效遏制地方政府摊派行为的目的。一、“摊派”的性质、危害和形成“摊派”是指逸出法律的轨道之外,政府及其各部门以行政手段强制要求法人和自然人提供财力、人力和物力的行为。它是在政府预算资金无法满足政府公共产品的“生产”需求时,以行政命令配置资源而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2.
国有资产产权二重性的内涵是产权主体和产权客体都具有虚拟性和实在性的双重属性 ,外延包括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二重性、劳动者资产所有权的二重性和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国有资产产权二重性的根源是受公法一元论支配的融行政权力和民事权利为一体的国家职能二重性 ,因而导致所有者缺位和经济低效益。转轨时期国有资产产权二重性的表现形态是资本非人格化 ,即所有者缺位表现为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 (“全民”)的虚拟性和劳动者资产所有权客体 (生产资料 )的虚拟性。规范公法和私法主体 ,把国家作为公权力和私权利合二为一的载体分离为公权力的载体国家和私权利的载体企业 ,把劳动者产权主体的实在性和国有资产产权客体的实在性结合起来 ,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这就是解决所有者缺位或资本非人格化的根本途径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的最好形式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 ,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理论本身的致命缺陷所招致的愈益严峻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不能不激起人们的沉思 ,必须深化其历史内涵才能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个多世纪以来劳动价值论在同西方价值理论的相互对立、相互影响中必然向多元价值论回归。均衡劳动价值论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凭的信号传递: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教育 (或文凭 )是劳动市场上劳动者传递自身能力的一种重要信号 ,企业将根据劳动者传递的教育信号来推测其能力之高低。近年来的高校扩招 ,实际上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 ,企业已经不能再根据教育 (文凭 )信号来推断就业者的能力 ,劳动市场上的文凭只能成为一个“橡皮敲门砖”。理性的劳动者与企业将寻求其他能判断能力的方式 ,这包括 :更高层次的文凭 ,信誉与标准化 ,以及保证书和行动  相似文献   
5.
交易成本范式:批评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易成本范式是对新古典范式的补充与发展,而不是替代,因而不构成所谓的范式革命。交易成本范式的内核在于个人的稳定性偏好、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和静态分析特征。从对交易成本范式的内核、交易成本概念及其对企业性质解释力的批评来看,交易成本范式还很不成熟。它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将导致该范式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对范式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工农是物质生产群体,是社会基本群体,是处境困厄的弱势群体,工农安定则天下安定。“有恒产者有恒心”。恒产是工农安定的基石,即工人必须有股,农民必须有地,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才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将构建和谐社会与改革攻坚战从逻辑上内在地统一起来,提出了一个以效率为前提,以恒产为核心,以城乡二元经济为背景,以政府提供制度供给为条件的和谐社会的利益均衡模型。  相似文献   
7.
要素产权分配论的基础在于劳动者拥有相应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由于这一条件的缺乏 ,收入差距的扩大显得日益严重 ,“倒U假说”受到挑战。要缩小收入差距 ,必须使劳动者拥有要素产权 ,从而可以凭藉要素产权参与收入分配。这就要求突破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使无产者成为有产者。社会分配方式的更迭蕴藏着劳动者命运的博弈 ,按要素产权分配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划时代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8.
魏源的经济思想承前启后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方向。他的蕴含着变易的哲学思想是他经济变革的理论依据; 他的“缓本急标”论是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思想过渡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的津梁; 他率先提出的“师夷制夷”对外开放和发展新式工业特别是民营工业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