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解决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条件和途径杨云宝,张晓琼一、民族问题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受到特别关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一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世纪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世纪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始终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20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世纪,也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走向繁荣、农民进入富裕和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世纪。因此,“三农”问题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在世纪里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21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民族问题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问题。从横的方面来说,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从纵的方面来说,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到民族差异和特点完全消失的时侯,民族问题才会最终消失,二者是同一的。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民族问题的产生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即民族因素和阶级因素。 在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内在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的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和差异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各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感情和民族利益。各个民族在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在领导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精辟而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思想、基本观点而构成的。这个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鲜明特色的部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是邓小平最关紧要的思想,这个思想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当代世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为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误区 ,系统地梳理了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并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赋予了新的定位 ,阐述了创新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具体分析了创新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灵魂 ,是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支撑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创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