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模拟血缘关系"的属性使日本人极易形成集团的集合及等级观。其在军队的表现形式为:内部虐待盛行与为"家庭成员"复仇的现象并存。饱受虐待的士兵在异国他乡往往对外族人表现出加倍的暴虐;"家族国家"的民族主义具有种族主义的色彩,因而日本士兵普遍对中国人持歧视和鄙夷的心态;以神话、绝对化、家长化为特征的天皇体制使中间权力相对化,这使得日本各级军官及士兵在战场上常常表现出异常的"主动性"。在上述"制度安排"的综合作用下,在经历了上海血战后,当南京守军拒绝不战而降时,南京暴行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
日本新民族主义及其兴起的原因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末,新民族主义开始在日本兴起。其表现形式为美化侵略历史、鼓吹皇国史观、放弃和平宪法和拒绝国外批评。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兴起有着国内和国际的原因,但日本年轻一代的政治家、学者的“超越战后”意识及改革日本经济的求变惯性是日本新民族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在新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日本的内外政策会趋于强硬,但新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3.
东京审判确认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根据国际法,具有法律效应。然而,日本有人称之为“胜者惩罚败者”。同时,国内对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依据及诉方所掌握证据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保存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笔录(英文)等材料,从三方面较系统、简要地进行了阐述。并以此驳斥了日本少数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贬低东京审判的谬论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明治维新后所谓“万世一系”、“独一无二”的天皇制度为日本民族所认同 ,并被推向极端 ,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是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天皇制度极端化的表现形式为家庭伦理社会化和政治化 ,使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家族理念扩大延伸到整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中 ,即把神、天皇、君主及父亲等不同概念融为一体 ,集于一身。这一认同的另一个层面是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极端歧视。这一意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入日本普通民众的潜意识中 ,沉淀在日本文化的内涵里。战后 ,天皇个人的战争责任没有被追究 ,天皇制得以保留 ,成为这一意识形态得以延续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出现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并逐渐形成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2000年以来,虚构派不仅在日本国内出版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著作,而且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努力向英语世界推介其"成果"。这些主张包括:屠杀俘虏是捏造的、大屠杀事件不存在、掠夺行为被误解、强奸事件极少发生、民间慈善机构掩埋尸体数量不可信等等。虽然虚构派的英文文献远远超过其他两派,但其在英语世界的学术影响力却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彼此雷同的观点和不顾客观史实的荒唐逻辑。随着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全史》英译本的出版,虚构派在英语世界的"主导"局面将被改变,这将有助于消除对中国相关研究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纳粹屠杀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多样和体系化,研究范式经历了从"极权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魅力权威"的转变.这一转变将加害者从希特勒及纳粹领导层扩展到整个德国社会,进而产生了颠覆性的结果,即第三帝国的犯罪不仅是大规模受害者意义上的"大",而且还在于参与者的多;这一转变还揭示纳粹屠杀的受害者不仅仅是犹太人,还包括境内外大量的非犹太人.这一事实表明除了反犹主义外,第三帝国的系列意识形态信条,如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等构造了众多德国人愿意参与纳粹犯罪的条件.民族主义的心态和认同导致了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共有的人性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后者的道德标准的丧失;殖民活动与种族上的"他者"的出现使优越感和轻蔑的态度盛行,这些心态提供了纳粹屠杀和南京暴行比较研究的重要起点,而殖民地经历及暴力制度文化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近30年的历史显示,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不仅受经济周期,而且也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同时,欧佩克的政策也是影响油价的因素。2 0 0 4年世界原油价格上涨除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外,市场对欧佩克仅有1 0 0多万吨剩余生产能力,因而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担忧则是主要原因。这种担忧的心理基础与政治因素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原油涨价所造成的财富转移对世界经济的刺激作用要小于石油进口国在正常情况下的经济活动,因此原油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的总的影响是负面的。但这种转移有利于缓解主要石油出口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从而有利于国际石油价格的稳定。面对高价石油,能源多元化及积极参与国际原油市场的竞争应是中国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以追求权力为核心,以武力为手段,以实现军事安全为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分析理论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解释当今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国际政治现实。从“复合相互依赖”到“网络极简主义”,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理论和视角。然而,现实主义理论仍然是我国学者分析问题的基本视角和工具,因而对中国学者来说,理论创新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