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试论古代罗马帝国的葬式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中泽 《学术研究》2012,(2):109-119,160
罗马人最初流行的土葬,与古人入土为安的观念有关;随后由于战争的影响,火葬在罗马人当中盛行起来.公元1世纪后期达于鼎盛的火葬,既是罗马奴隶制繁荣的产物,也是希腊灵肉二元论思想影响的结果.从3世纪开始,土葬又重新成为罗马帝国中主要流行的葬式,这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更所造成的.在当时,土葬是一种比火葬要便宜得多的葬式,3世纪的社会经济危机既造成了较高的死亡率,又导致了生活的普遍贫困化,因此,大部分人选择用土葬方式埋葬自己的亲人.异教民众当中土葬方式的推行,与基督徒的土葬传统不谋而合,这对于基督教在帝国内的传播是一个有利的契机.基督教的土葬在外表形式上继承自犹太教,但其思想内容却渊源于肉体复活论.这种理论既造就了一种中庸和自然主义的死亡观,也促成了一种简朴和实用的葬俗.  相似文献   
2.
第一批进入肇庆的耶稣会神父们虽然以"西僧"的面目出现在中国人面前,但他们对佛教的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他们的排佛策略早就成熟,只是当时与佛教并未真正接触,因而矛盾并不尖锐.到了韶州以后,神父们大量接触佛教僧侣和信徒,二者的矛盾开始产生,但一方面由于西士仍未易装和改变外形,另一方面由于利玛窦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政策,这种矛盾仍未公开化.到了南昌和南京时期,随着西士"西儒"形象的形成,利氏开始对佛教进行全方位的批判,在公开的辩论中主动实施"借儒排佛"策略,引起了佛教界的反击.北京会院建立以后,利氏本人继续其结交社会上层的活动,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排佛,而他的同事们则大多从事皈依普通民众的工作,他们的激进方式为以后发生的教案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林中泽 《学术研究》2007,(6):96-102
神迹是古代以色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色列人从多神信仰向一神信仰的转变,偶像崇拜时代的巫术也开始变成了神迹。此后,神迹与巫术的较量,就成了希伯来文化与其周边异族地区多神教文化之间历史性竞争的集中体现。旧约通过各式各样的神迹,既塑造了一位嫉恶如仇的上帝形象,又展示了先知和领袖们重建以色列社会的一系列努力。旧约神迹的形成原理虽然比较简单,但其施行过程却相对繁琐和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的深刻影响。旧约神迹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形式,与古代地中海地区其他异族文化之间有着明显而复杂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与宗教改革时期西欧寡妇状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中泽 《学术研究》2004,48(9):81-87
从中世纪和宗教改革时期西欧的整体历史发展看 ,寡妇群体无疑在不断扩大 ,这既与频繁的社会震动所造成的人口变化有关 ,也与中世纪城市经济兴起后婚姻结构的变化有关。由于圣经传统的影响 ,教会法和蛮族法在经济上的鼓励 ,再加上社会习俗给再婚设置的诸多障碍 ,中世纪和宗教改革时期的许多寡妇往往选择终身寡居 ,她们中的多数人宁愿在为教会服务的繁忙工作中默默无闻地了却残生。  相似文献   
5.
历史中心与历史联系--对全球史观的冷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是近20年来一个既热门又甚具争议性的话题.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林中泽认为全球史观并不是不需要历史中心,而是要建构新的中心.全球史观十分重视历史联系,因而大大推动了我国中外关系史等学科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人为地制造、夸大或破坏历史联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林中泽 《学术研究》2002,1(4):98-104
旧约摩西十诫有尊重父母的要求,利玛窦等晚明来华耶稣会士依儒学传统,将此诫译为“孝敬父母”。然而,这种字面上的变通无法改变孝、信对立的严酷事实。由于中西家庭亲子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理念,利氏的协调和会通难免导致一系列的自相矛盾和逻辑混乱,他融儒家忠孝论于“大西三父说”的梦想自然难逃破灭厄运。  相似文献   
7.
早年的德尔图良在死亡观上,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他同情胆怯者,号召人们勇敢面对死亡;晚年的德尔图良成了一名孟他努主义者,因而在死亡问题上采取了偏激的态度,他开始诅咒胆怯者和极力赞扬殉道者。安布罗斯从肉体与灵魂的截然对立出发,认为死亡的本质就是善,因为死亡意味着灵魂离开肉体而获得自由,这种死亡观显然是柏拉图主义影响的结果。作为教会体制代言人的奥古斯丁,则从《圣经》的立场出发重新解读死亡,他认为死亡不是善而是恶,但是这种恶可以被转化为善用;他同情惧死行为,并谴责自杀性的殉道现象,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与《圣经》教导相悖逆,而且客观上会鼓动异端邪说,威胁教会统治。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学倡导木讷寡言,基督教则力戒以隐瞒事实真棚为主要形式的谎言。晚明来华耶稣会f在沟通和揉合这两种不同的言论观时,依据其既定的适应策略,挖掘和突出共同点,淡化分歧点,尽力使基督教戒谎思想带上儒学的色彩而易于为中国人所接受。不过由于在耶稣会士的宗教使命与其道德信条之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此当涉及到神父们自身的道德践履问题时,戒谎信条便面Il缶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的内涵与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林中泽在科学技术发达、人类开始把自身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其他星球的今天,西方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如同中国给一般西方人留下的印象的那样。中、西沟通的主要障碍无疑是由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的。在谈到传统...  相似文献   
10.
林中泽 《学术研究》2022,(6):124-135+4+178
苏克拉提是继优西比乌之后心智最开明的古代教会史家。他的《教会史》涵盖了从305年至439年共134年基督教官方化最为关键的时段,从而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一手研究资料。该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具有丰厚的古代文化涵养,而且揭示出其拥有容纳异言异行的伟大胸襟。作为一名具有理性头脑的教会学者,他在融合基督教信仰与希腊罗马古典传统的过程中,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坚持君主事功与教会事务并叙的原则,这便使得其作品大大超过了狭义教会史的界限,变成了一部政教并重的历史,这一点是优西比乌、苏佐门及提奥多雷等同名作品所不及的。他坚持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原则,体现了一名历史学家的基本品格和素养。其作品文辞简朴平实,用语雅而不涩,俗而不粗,可谓雅俗皆宜,是一部不同凡响的教会史杰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