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提供的资料表明,在原始民族和现代民族之间存在着一个经济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巨大时空跨度。单就文化——心理结构而言,原始民族和现代民族的差异极大。它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积累,而是根本性质上的分野。元初文化——心理结构无法重建,它标志着一个漫长历史时代的结束。但是,从朴野到文明的过渡并不形成所谓“文化的断裂带”,民族传统在历史性的蜕变中采取了特定的形式。从宏观的视角看,民族审美心理总是处于某种纵向继承与横向拓展的座标系格局之中,并由此获得它的定性,确立它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这里所谓明晰性与模糊性,对审美心理本身而言,是它固有的品格或特征;对审视这一心理结构的“旁观者”(他民族成员)来说,则是把握对象内涵与表现形态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民族审美心理的整体效应既是明晰的,可以捉摸的;又是模糊的,不可捉摸的。两者之间不存在泾渭分明的边界线,一切都以时间、地点、对象、条件为转移。它们是审美心理结构中多种元素不断排列组合的外化,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丰富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由西北民族学院教授郝苏民同志编选的《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广釆博搜,以空前的规模汇集成册,填补了蒙古族民间文学的空白。对于民间文艺研究和一般读者阅读欣赏,都大有裨益。编选这种大部头的资料集,从搜集、编选、翻译到正式出版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工程。在当前文化学术著作出版不景气的形势下,编译者以如此的魂力和劳作把它奉献于读者面前,确实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4.
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对于任何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以及它们的许多运动形式,人都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借助一定的符号或符号系统表达它们的意义,传递某种信息。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文化形式(如艺术)、社会行为(如民族交流)都带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符号意义。图象(如绘画)、标志(如声音)、象征(如语言)各自指代它们的特定对象,同时它们自身又是某种符号。符号学的基本宗旨就在闸明“能指”(如玫瑰花——作为符号)与“所指”(玫瑰花所代表的激情——意义)二者之间的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任何民族的审美心理都要经历由幼稚到成熟、由朴野到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机制的自组织能力需要通过外界刺激物(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间接的作用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是心理活动的生命之源,各种静止的、内省的或单因论的观点都无法正确解释审美心理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作为内因或根据,心理机制的内驱力和自调功能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与一般心理活动相比,民族审美心理又具备系统效应的二重性: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民族功能。二者互相激发,相辅相成。不论审美功能还是民族功能,它们又都受到民族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一)“力之美”——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阳刚(崇高)和阴柔(优美)是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交相辉映的两种美学传统。鲁迅民族化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从美学的角度看,主要是追求崇高、阳刚之美。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人主导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也是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正面看,鲁迅小说忧愤、深广、严峻、悲怆。早期的《狂人日记》、《药》,稍晚的《祝福》、《伤逝》、《离婚》,直到后期的《故事新编》,都贯穿着这样的基调。他的杂文更是进发着强韧、激越、锋利的火花,“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深刻地体现着觉醒了的无产者“力之美”的崇高理想和战斗风格。从反面看,鲁迅一生都在毫不容情地否定着、批判着、鞭挞着奴颜和媚骨。从愚弱国民的痼疾,到剥削阶级营垒中“媚态的猫”、向主子摇尾乞怜的“叭儿狗”,都成了他痛心疾首的讨伐对象。  相似文献   
7.
1.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以民族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规律和比较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经验,以达到完善民族审美素质、丰富人类艺术实践的日的。2.尽管民族的审美心理现象属于人的内部世界,但它可以通过各民族早期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以及以后的艺术实践等各种各样的审美心理载体和行为的分析中见出;而大量的民族学和审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出现,也为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条件。3.由于“类型”概念在民族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研究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它可以被提升为民族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的具体运用是区分此一民族与彼一民族审美心理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小说《蓝幽幽的峡谷》(《草原》1984年第12期,以下简称《峡谷》)出自一位初试笔锋的蒙古族业余作者之手,荣膺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选取新的视角展示人物心理层次,朝着纵深方向开掘灵魂。在剖析民族性格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上,把道德评价和美学评价结合起来,人物形象有相当的力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9.
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分别运用视觉符号、听觉符号或视听两种符号来传达民族审美情感。各类艺术品种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从不同的视角表现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形成了诸多美学学科和分支。如民族音乐学(比较音乐学),民族绘画美学,书法美学,以及戏剧、电影、建筑、雕刻的民族化理论等。这些独立的学科正在或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