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宗教问题是多克特罗(E.L.Doctorow)《上帝之城》的核心问题之一,全书就是由十字架的被盗而展开的。书中对改宗的基督教神父佩姆伯顿和进化派犹太教(Evolutionary Judaism)女拉比莎拉的叙述,正是多克特罗对犹太—基督教传统在现代处境中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拉摩的侄儿》揭示了两种伦理观念的对立:"我"坚持传统的伦理观念,尊崇美德";拉摩的侄儿"代表的则是利己的功利主义。狄德罗在情感上支持前者,可他也清楚那样的美德在现实中已几近破产,很多人已经转而信奉"拉摩的侄儿"所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伦理观。对此,他虽焦虑却又无力对抗。  相似文献   
3.
4.
殷明明 《江淮论坛》2009,(5):174-178
伏尔泰对伦理问题有着比较矛盾的态度,他觉察到了当时成蔓延之势的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也试图为没有上帝的伦理寻找现实的基础。但无论是理性还是人性,都没有给伏尔泰充分的信心以支撑起世俗的伦理体系,于是最终他还是以一个奖善惩恶的上帝作为伦理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殷明明 《学术界》2006,(2):298-301
自康德以来,审美往往被认为是人类最少功利的领域,决然超脱于社会实践和政治斗争。但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美学兴起以来诸多美学观念的分析后向我们指出,审美在保存了人类自由和理想的同时,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权力紧密相连,直接参与了资产阶级主体的形成和社会压迫机制的生成与维护。那种视审美为全然非功利的看法恰恰是权力通过意识形态制造出的假相。  相似文献   
6.
文艺在汉代已有了丰富的形式和技巧,但一般认为到了魏晋文艺才真正走向自觉.这和汉代文艺在观念上受到伦理政治的控制有关,士人在其时大多服膺于群体理想,尚无意于艺术的自觉问题.汉末以后,随着时局动荡,大一统的伦理政治趋于崩溃,群体意识衰微,个体精神得以凸显.对于士人,艺术也就从治国安邦的工具变为精神安顿的途径.当个体追求由精神逍遥转为世俗享乐时,文艺也就由魏晋的高蹈转为齐梁的靡丽.  相似文献   
7.
《驴皮记》和《改邪归正的梅莫特》没有直接的情节联系。这两篇小说内在的关联在于共同探讨了人在欲望面前的各种因境:《驴皮记》揭示的是人离不开欲望,但生命和欲望却又成反比;《改邪归正的梅莫特》进一步深化了欲望问题,那就是即使欲望的实现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无限度的欲望依然可怕,因为它将把人带入无尽的空虚。  相似文献   
8.
弄清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理工大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正确把握理工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状况、特点、方式和规律,可以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感染力。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