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学动态     
各色各样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风格,方言也是如此,而且这样的风格,往往与使用这种语言的社群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相关连。像北京人,见多识广,故而,即便是“贫嘴”的尖酸辛辣中,也照样表露出深邃与豁达;而上海人,因为成长在大都市,阅历丰富,不论老少,一开口,便显得老成持重,谈吐不凡;四川人摆惯了“龙门阵”,叙事总是有趣,议论往往宏大,滋味厚重浓烈……徽州方言也有自己的风格,其中之一是注重说明。  相似文献   
2.
读雨果的《九三年》,那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它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语言的力量”那一节:漆黑的大海上,风雨交加,飘摇的小艇中只有两个人,老头是国王的代表,派去挽同残局的统帅,对面坐着的却是欲向老头报杀兄之仇的水手。水手壮实,全副武装,老头赤手空拳,但却胆识过人,他唯一的武器便是语言,而且,在雨果的笔下,语言确实显示出了非凡的力量——老头正是用它战胜了年轻人心中的仇恨和手上的武器。  相似文献   
3.
对于研究方言的人来说,人称称谓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方言研究中的富矿,徽州方言的方言区域尽管不算大,人口也不多,但它的人称代词和称谓名词都非常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其词汇量明显超过了吴方言和四川方言。又因为它从几乎所有的方言语系中引进、改造了不少的方言词,致使对于徽州方言人称及称谓词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的方言语系。从而也加深了人们对徽州方言与其他方言相互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方言研究中,有人曾将徽州方言划入吴方言的语系,应该承认,吴方言对于徽州方言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其主要表现是徽州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来自于吴方言,如“一滴滴”、“十三点”、“人来风”、“三不时”、“大好佬”、“司伯灵锁”等,估摸能占到徽州方言词汇的5%至10%。然而,善于吸纳、消化和改造其他徽州方言词.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看日本的电视纪录片时,随着其高速列车的行驶,沿途经常有很大很大的汉字“驿”出现在镜头里,特别抢眼;而在中国,无论火车汽车,每到一地,其车站的门上、屋顶上,地名后是一个“站”字:“北京站”、“南京站”、“黄山站”。这个“驿”和“站”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古代,它们是组成一个汉语单词的两个同义词素,这个单词就是“驿站”,它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徽州方言对妻舅的称谓非常特别,教你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歙县人称妻舅为“打米仂”;黟县称妻舅为“带米汉”;休宁人对妻舅的称呼便只能以音度字,公认的两个字是“插米”.然而“插米”是什么意思呢?休宁人似乎并不想深究这称谓的来源,只把它当作约定俗成的符号,大咧咧地照用不误,且由“插米”而派生出一系列称呼来:老插、大插、细插、插仂、插米仂、插米嫂……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7.
徽州方言在第一人称代词及对女性长辈称谓词的使用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在这一方面造成了多元的格局。而且在词音上,徽州方言又有着“五里不同音,七里不同调”的怪现象,因而,这就使得有些人对徽州方言的统一性产生了怀疑。然而事实上。古徽州六县从楚汉的古黟、古歙时期开始,便被共同划定在一个行政区域之内,经过三国阶段的裂县分治,及隋末的割据自保,由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而至歙州,其间虽有大起大落,大分大合,但该六县终于在唐代完成了其稳定的行政建置;  相似文献   
8.
徽州方言在第一人称代词及对女性长辈称谓词的使用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在这一方面造成了多元的格局。虽之语音上,徽州方言“五里不同音,七里不同调”的现象,就使得有些人对徽州方言的统一性产生了怀疑。事实上,古徽州六县从楚汉的古黟、古歙时期开始,便被共同划定在一个行政区域之内。经过三国阶段的裂县分治,及隋末的割据自保,由鄣郡、丹阳郡、新都郡、新安郡而至歙州.其间虽有大起大落,大分大合,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可能都历史地、程度不同地存在过书面语与口语相脱节的现象,但如中国文言这种高耸入云的象牙塔,却恐怕并不多见:而中国人对象牙塔的那种忍耐,便更是少有的持久。但是反过来想,任何一种语言。其书写功能与口语功能本身就分属不同的范畴,任何时候。两者都不可能有完全的统一,即便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民们以文代话,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方言的姜亮夫先生说:“今江浙亦谓小儿为鹿,俗造囡为之”。这个判断大体上是不错的。而且这个“囡”字俗造的时间大约就是明代,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就曾有顺天举子李鸿在卷子上写了这个“囡”字。而被当时的吏部郎中高桂在皇上面前参了一本。据说调查的结果是认定李鸿写了错别字,但实际上如果仅仅是一个写错别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