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1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初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是一位在诗、词、文各领域都作出实绩的杰出人物。他的创作成就为当时及后世历代人景仰,他在文学理论、特别是诗学理论一途所作的贡献,也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他在诗歌批评方面的重要建树,向来少有人论及。为了全面地把握其诗学思想的实质,评价其对清代诗学理论建设所作的贡献,本文欲对此作一比较系统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学界向以《二十四诗品》为晚唐司空留作,然其通篇充溢道家气息,与司空氏生平思想、人生理想明显异趣。司空氏晚年世界观是以儒为主,兼修佛道,且从其现存全部论诗杂著看,并无道释思想阑入。至考究其论诗由《韵味说》而及全工全美理论,并其诗论通常所取方式,与《二十四诗品》所论及所独有的理论形态区别也甚明显。论者不及细察,仅凭宋以降历代人成说定论,不免失之轻率。  相似文献   
3.
作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风骨”与“风格”同中有异。“风格”是必然有的,而“风骨”只具有可能有的或然性。风骨不是风格。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代表了刘勰对艺术美本质的一部分认识,是刘勰对创作、批评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涵盖力,但不具有划一风格的作用。将二者混同,与在汉语中“风格”一词的原始意义以及作为传统诗学范畴的“风骨”自身逻辑形态不稳定带来的意义歧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学研究,是带着一连串的争议和困惑,走近世纪之末的。其中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直接关乎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那就是作为历史的阐释者,研究主体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体系构建过程中如何定位的问题。五、六十年代,学界曾就学术研究的史论关系问题,展开过热烈讨论。这个讨论涵盖文史哲各领域,结论是比较明确的,即学术研究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仍需提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反对“以论带史”。然而,隔了三十年,在新时期不断涌起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下,这种几成定论的观念非但不再能对人有所制约,并真理性也开始受…  相似文献   
5.
古代游侠社会关系之考究汪涌豪在中国历史上,游侠以自己独特的处世原则行侠义之事,屡见于历代典籍。当他们身处草野,漫游于江湖,大都葆有自己本来崇尚的自由天性。然而,游侠毕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群,他们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每每与许多人发生...  相似文献   
6.
古代游侠人格特征再考究汪涌豪中国古代游侠的人格特征,至为复杂,仅以一般道德标准衡量,每每失之片面,不中肯,因为在许多时候,他们的行为,超乎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之上,由此他们的人格特征,也具有非习俗伦理可以规范的品性。修行砥名有以树立的自励与慕义感分...  相似文献   
7.
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命不永、繁华难持的咏叹。这种咏叹有时被他们用深沉、悲凉的口吻出之,有时则以嘲讽、揶揄的口吻出之,构成了他们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来,人们对诸如四杰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成就研究较为深入,但在将四杰的诗、赋、文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察其创作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由此,造成了他们对大量存在于四杰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忽视。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四杰创作的思想内涵,加深对四杰作品的切实理解,有必要对此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制宏阔、思理深邃的论著。自齐末问世后一千四百多年以后,来,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出现过多种手写本、单刻本、丛书本、选本、校本、评注本。历代评论此书,可得九十七家;另存序、跋四十五篇,俱涉及对这部著作的评论。清代以前诸家评论,虽失之笼统而琐碎,然真知灼见亦时有所见。自宋至清,有七十二位包括一  相似文献   
9.
古代游侠人格特征之考究汪涌豪依照司马迁、班固等人对游侠的界定和评说,还有我们对游侠产生、发展历史及其主要社会关系、活动方式的介绍,可知游侠在人群特征上,确乎具有难用简单是非标准评价的复杂特性。在学界,已有论者试图对侠的基本特征作出归纳,如刘若愚《中国...  相似文献   
10.
老与嫩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对很重要的对待性范畴,它们很好地概括了古人力求完粹,高不伤肤、雅不落巧的的创作追求,适切地传达了后经典时代中国人独特的文学经验与审美趣尚。其中,老指作品体调风格的老熟与老成,嫩指字句声色的俊美细腻乃或庸腐华伪。老的外在征象是平淡朴拙,但也与绮艳壮丽有关,是为用雅为老,它的取得端赖人心的完养与阅历的积累;嫩固然被认为是文中一格,但其正面的运用更主要在戏曲小说批评。至于两者意义在宋代得到集中诠解,大抵与其时特殊的世相人心以及由此造成的特殊文学趣尚有关。特别是老所挟带的幽邃意旨,所征象的精神世界,连同所含蕴的文学创作的成熟丰秀之美,都与宋世存在对应关系,并对明清两代文学批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