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2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生哲学素质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非哲学专业学生哲学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政治教育与理论教育不分、哲学理论教育内容单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理解存在教条主义和简单化倾向等原因,哲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生哲学素质教育应立足拓宽理论视野,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哲学的发生发展及其重大问题,了解多元的哲学思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本文就大学生哲学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构想。基于这一教育目标,教学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哲学教科书大多从两层含义来阐述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正是从绝对真理的第二层含义出发,在谈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时,人们普遍认为,“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然而,近年来,哲学界有同志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了一些新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这个命题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绝对真理”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质疑同志认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范畴是一个新颖而独特的新世界观的视角,它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历史的人道主义是理解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又一个视角。人的存在与本质是统一的。在马克思那里,“社会”范畴还表现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范畴的提出可以追溯得很早。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凡引此书处仅注页码)中,对这个范畴作了新的表述,其中蕴含着唯物史观这一新世界观的最初思想。无疑,弄清这个范畴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建立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明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下面,我仅从他对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贡献,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权作对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的一分纪念。  相似文献   
6.
政治疏离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以往国内学界关注较少。定量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公众对政治事务的态度是健康的、稳定的。列联表分析显示,政治疏离主要存在于女性、农业户口等人口特征群体;拥有较高教育水平、较高收入、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的中产阶层对政治事务更积极;远离政治领域和国家权力的非政治精英、无单位人员、个体工商户和私营单位人员更多地表现出政治疏离。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发生和起源的问题是将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的重要课题。与具体科学相比,哲学有独特的起源和发生,它以特有的精神功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从其发生看,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超越,是人类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的结果,是精神自我完善的探索和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哲学与科学的根源、对象。功能、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哲学不是科学(生活中不少人仍习以为常地把哲学看成一种科学)。“哲”的学问本质上是“转向”的结果,换言之,“转向”构成了哲学方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苦恼着代代哲人的一个问题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反映,还是创造?是自然为人立法,还是人为自然立法?主体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认识能力是感性,还是理性?众多的见解中,有一种观点至今仍异乎寻常地强烈地影响着中国现在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哲学教科书里,一直坚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凡是客观的,即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即是客观的。把客观性与实在性看作是同一回事,都是指物质外在于人的意识,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属性。“客观实在性”概念的提出,正是这两个范畴被等同使用的最直接最明确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