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围绕湘军的军纪问题,从湘军以理学治军与制造三次屠城事件这一矛盾入手,深入解析湘军军纪蜕变的内在原因。除了消灭太平军中坚力量、缺饷、主将泄愤等原因外,湘军屠城的关键在于理学治军难以维系。以理学治军根基在于湘军组建之初以诸生讨训山农的人员结构,但是,随着战争日趋残酷,湘军伤亡惨烈。兵员需求的迫切,迫使湘军的招募更为简化,招募对象则更为拓宽。咸丰七年以后,湘军主要招募老勇,甚至包括绿营兵和太平军的降兵。当老勇成为湘军主干,用诸生讨训山农的人员结构无法维持时,以理学治军的意识形态教化自然成为空论。此时的湘军与其他清军兵勇并无本质区别,缺饷少食时,官长只能以利驱之,以致出现屠城暴行。一支失去基本军纪约束的军队,走向末路实属必然,曾国藩主动将其裁撤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川盐济楚"后,湖北的盐政状况、盐税收入为考察对象,尤其以咸丰五年后官文、胡林翼对湖北盐政的整顿为重点,对湖北盐政制度进行梳理厘清.运用档案史料,准确统计出咸丰五年后湖北盐税收入.探讨胡林翼的经济思想,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进行商榷辨析.  相似文献   
3.
漕政与国家稳定休戚相关,历代统治者皆极为重视.进入晚清,在官、吏、绅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的把持下,漕政百弊丛生,不但漕粮征不及额,更严重的是,在漕粮浮收的重压下,底层百姓不堪忍受,屡屡酿成激烈的抗漕事件,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太平天国起义后,财政更为窘迫,社会矛盾激化,危局下,清王朝被迫整顿各地漕政.面对积弊深重的湖北漕政,巡抚胡林翼以圆融老练的政治手腕,一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漕务章程,通过清丈等方法抑制官员、胥吏、缙绅藉浮收牟利的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则一本雍正朝耗羡归公用为养廉之要旨,采取将州县陋规合法化等举措,调整、平衡各方的利益,营造出“自上而下”的让利态势,促使湖北各州县顺利裁革漕粮浮收,达到了“取中饱之资,归之上下”的效果,使湖北成为有漕各省整漕减赋的典范,其为政之道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4.
太湖-潜山战役是成丰年间西线战场的转折点.在战况不利的局面下,胡林翼审时度势,不顾曾国藩反对,立多隆阿为统帅,明确了前线指挥权;另一方面,改变四路分兵的计划,定下奇兵迂回之计.集中兵力突入天堂,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扭转了战局.清军的胜利使西线战局转为对太平天国不利,奠定了攻取安庆的基础.曾国藩因此战改变了在成丰帝心目中的印象,湘系势力获得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洪均 《江汉论坛》2012,(9):120-128
本文以咸同年间湖北的厘金制度、厘金收入为考察对象,运用档案等相关史料,对湖北厘金制度的起源、演变进行考证辨析,统计咸同年间湖北历年的厘金收入。并对湖北厘金由应急的临时税转变为经制化正常税的过程进行探讨,认为厘金的经制化固然是官文等地方强势督抚力争的结果,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同治年间中央财政对厘金的依赖程度已远超地方财政。其后镇压捻军、回民起义、收复新疆、兴办洋务、创建海军乃至中法战争、甲午战争诸事不断,国家财政开支总体而言有增无减,清廷欲回复至太平军兴前以农业税为主、中央财权高度集中的"祖制",无异于痴人说梦,使厘金经制化,提高国用款在厘金开支中的比重,成为唯一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6.
洪均 《江汉论坛》2008,(2):94-99
本文通过梳理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相关史实,对"巴夏礼干涉陈玉成进攻武汉三镇,以致安庆之围未解"、"陈玉成攻入湖北后,胡林翼一度枪法大乱欲撤安庆之围,曾国藩极力坚持才使安庆未解围"这两个主流观点进行商榷辨析.认为:陈玉成放弃进攻武汉三镇的主要原因是龚得树部捻军攻打松子关的失败;胡林翼在危急的局面下敏锐洞悉太平军的战略弊端,坚持住了安庆之围,为日后清军攻陷安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