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前遭际的道德危机激起了理论界对于中国道德建设问题的持续和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以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作为运思议题之类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涉及的研究视角、理论观点也可谓异彩纷呈.在如此多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并立的研究领域,思考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若想不落人已有研究成果堆砌起来的陈规俗套当中,又能够兼容并蓄各种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的所见所得,提出自己的创见,显然并非易事,它不仅考验着研究者的理论勇气,更需要研究者具备很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姚剑文博士的<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中国传统道德维系机制及其解体与当代启示>一书在思考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诸多论著中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制度,以解决市场交易对社会信用的需求。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信用制度的供给有两种方式,即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社会信用制度的两种供给方式都内在地要求合理定位政府职能,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构建一个廉洁自律的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3.
个人生活于社会当中,他离不开对社会群体的归属,个人对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同样离不开社会群体,离不开社会性价值意义知识网络的支撑。社会文化建设应该承负一个社会的理想,激发人性的崇高,弘扬人对崇高的追求,并以此涵养人内在的善性和对德性的追求,使人获得人性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弘扬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 ,在民主制度建设、民主路径选择、民主机制运行和民主发展特色上 ,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深入的探索 ,极大地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保护弱者政治监督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弱者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政治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受到很多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的实践和整体效果看,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把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落在实处,让弱者真正享有和充分行使政治监督权,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监督体系、加强保护弱者政治监督权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弱者政治监督权行使的机制、渠道和形式,探索弱者政治监督权保护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公有制经济的勃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它本身也带上了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它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意味着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发展速度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求中国的发展速度必须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保持持续的适度发展速度;不平衡发展和台阶式发展,是邓小平发展速度观的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提高公民素质可以使公民在时机成熟时能够收回国家权力 ,也可以使公民在国家权力必不可少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宪政的法治通过对政府权力的限制 ,是体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权利的最有效形式 ;政治伦理的德治在降低法治运行成本的同时 ,可以提高民主的运行效率和消解民主运行的外在紧张和压力。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民主良性运行的三种维度。  相似文献   
9.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政府职能及其限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推动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发挥政府的相应职能。但过度依赖政府的作为和管制,显然不利于市场自组织力量的成长,并进而可能危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考虑政府职能的限度问题,它包括政府职能的行为限度和政府职能的关系限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个体化"发展趋势,使得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日益要求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塑造微观政治主体的价值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目前在微观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塑造上却面临着诸多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有必要系统地思考微观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塑造,照顾不同微观主体的层次性,采取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相互衔接和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价值观实践形式,实现政策、法律精神与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充分尊重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的差异性,在互动中达致共同价值目标的均衡,保障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