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俄罗斯和仍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恶化,反而顺利发展,进而使目前的中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在中俄两国国内、还是在国际大环境中都存在着促使其全面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潘正祥  郑路 《江淮论坛》2013,(2):118-123
全球气候变暖极有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成为国际社会的交通新动脉、财富新源泉、战略新高地与科研新平台。这些广泛而深刻变动的战略价值必将把北极变成大国博弈的新棋局,而中国则是北极战略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棋手。  相似文献   
3.
潘正祥 《学术界》2002,(5):25-27
科学 ,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国内外学术界现在对这一观点似乎没有什么异议。最近两三年 ,我国政治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总是指出 :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进步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这无疑说到了问题的本质 ,但绝不意味着现实世界中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能够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平分秋色。君不见 ,自文艺复兴以来 ,自然科学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 ,得以迅速发展。各类科技成果创造了难以估计的宝贵财富 ,满足了人类生存的诸多需要 ,于是人们对科技越来越推崇 ,而哲学社会…  相似文献   
4.
潘正祥  李宇征 《学术界》2004,(1):200-205
当代的科学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文化系统 ,是现代文明的主体文化 ,正在从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全方位地照亮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让现代科学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 ,形成以现代科学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 ,是我国目前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高峰,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北平学生运动是全国学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条战线的先锋和主力之一。党在领导这个时期的北平学生运动中,根据北平城工业不发达,企业工人不多;学校林立,著名大学相对集中;学生敢于和善于斗争,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知识分子不少,教授很多;党的地下力量较强,领导经验丰富等恃点,创造出下列带有北平学生运动鲜明特色,并且获得极大成功的新经验。一充分发挥著名大学的带头和垒作用历史经…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丰富可靠的史料,认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出的苏联想把新中国排斥在联合国门外,中苏在朝鲜停战问题上意见相左,中国对斯大林的逝世感到庆幸等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些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相符。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正祥  胡珺 《江淮论坛》2005,(1):163-169
在高校大学生各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基础上,试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问题作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中苏关系研究颇有”见解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论述1958年以后中苏分歧逐渐加深中苏同盟逐渐破裂的过程时,比较实事求是,基本上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词比较谨慎,留有余地,但因史料严重不足和立场、观点、方法的局限,还是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违背史实之处。本文就《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苏关系提出的几个问题,根据确凿的史料,力图实事求是地予以评析,以就教于该书作者,也供海内外学者参考。一、赫鲁晓夫第二次访问北京的前因后果1958年赫鲁晓夫第二次访问北京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这次访问…  相似文献   
9.
苏联瓦解的科技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瓦解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发展的结果。根源之一在于苏联的发展战略有悖于科技发展的规律。同美国的军备竞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严重地阻碍了科技进步的要求和科技创新的步伐 ,导致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社会失去稳定的基础 ,苏联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亡党亡国亡制的一个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苏共执政能力出现了致命的蜕变:执政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苏共的执政迷失了正确的航向;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经济建设纲领,恶化了苏联的经济,大大弱化了苏共驾驭社会发展的能力;党的建设无序又无为,一个原本集中统一的执政党演变为思想混乱、组织分裂、毫无战斗力的乱哄哄的“俱乐部”。执政能力的衰减和衰竭,使苏共最终完全丧失了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本钱与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