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3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基因权     
随着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权将成为人类21世纪的一项新型权利,这项权利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关于基因资源权和基因技术知识产权。关于基因资源权的保护,应该针对我国的国情,通过修改宪法有关资源所有权的条款、确立新的资源所有权机制、制定专门的基因资源保护法等来实现。关于基因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应采取综合保护战略,实现全方面的保护,特别是对农民群体的有关权利的保护。此外还有基因隐私权的保护,基因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权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
编写一部合乎中国现代文学60年(1917--1976年)发展实情的文学史,无论对研究或教学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怎样在既成事实基础上开创新格局,从而加深对文学现象的考察与解释,是大家共同关心的方面。本文仅提出几点看法,用以参加这问题的讨论。一历史踪迹,中国现代文学史史略作为文学的学术建设,编写文学史随文学创作及其它文学实践活动而进行。文学史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也是一类系统知识或学问的样本(即“书籍形式”)。文学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包容着文学创作者(作家)文学样本(作品与文学研究著作)和文学接受者(读者与研究者三要素,这三方面通过极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市民化的道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性是造成今天中国大量人口滞留在土地上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城市化问题及其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农民市民化的内涵。在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通过权利置换的方式来推动农民市民化已成为我们最现实的选择,即通过地权换居住权来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过渡。在这一权利置换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政府要把权利置换工作与国土整治工作结合起来;扭转省会城市作为一省经济中心的发展模式,降低城市房子价格,为农民进城开路;社会保障制度要及时跟进;铁腕推进社会主义新城市建设;加大对进城农民的职业培训力度,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对我国土地制度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理论,但这些理论过多注意了学理层面的考量,实际应用价值则极其有限。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战略,确立新的理论,以充分保护农民的农地权为核心、从“三农”问题整体解决的思路出发,推进土地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5.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五年 ,一个追随革命几十年的名叫胡风的文化人 ,怀着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急迫而真诚的愿望 ,郑重地向有关部门呈送了一份灌注着他多年思考和心血的洋洋三十万言的“意见书”。他并不是公开发表 ,只是供领导同志参考。这位执着———执着得近于固执 ,真诚———真诚得近乎天真的文化人 ,根本不会想到 ,这份“意见书”会为他带来天大的祸患 ,竟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被认定为组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反革命集团” ,而他就是这个子虚乌有的“集团”的头子。面对这个他难以相信却不得不相信的严峻现实 ,倏忽间 ,他仿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事物发展逻辑次序的角度揭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 ,澄清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起点问题 ,纠正了中国法治建设研究中“言必谈西方”的局面。从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今天进行法治建设的历史起点是原始法治 ,而现实起点基于这样几个方面 ,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农村与城市所构成的二元结构及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  相似文献   
7.
论基因时代知识产权的法理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基因时代,与基因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凸显出来。为此,有必要确立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即从知识产权的主体、客体、性质、立法思路等方面推进这场知识产权的法理革命。  相似文献   
8.
对治理"三农"问题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宪政原因:宪政理论的非本土化与实际国情的冲突导致"三农"在国家现代化战略中的缺位;失误的宪政变革导致中国农民与现代化绝缘;宪政值取向的扭曲导致中国社会由农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的进程大大延缓.解决"三农"问题的宪政之路在于把"三农"问题入宪,确立其在国家宪政战略中的应有地位,制定完整的涉农法律体系,全面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权、自由发展经济权、农地权、产品自由流通权、经济服务权、财务金融权、独立的私有财产权、政治权、迁徙权、社会保障权、社会人格权等等,确立违宪审查制度,避免立法、执法、司法及行政行为对"三农"利益的损害,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的城市旅居和文学创作是留学生文学的内容之一 ,显示出开放思潮熏陶的迹痕。作为青春作家 ,他作品的抒情性表现了中国城市文化日益增多的移民精神 ,具有九十年代后现代学人所描述的“跨文化”风采。在追求精神自由上 ,苏曼殊可称作近代以来留学生作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