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轨道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介绍了轨道模型在供应链企业合作中的应用 ,根据合作程度的不同 ,伙伴企业处于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不同轨道。文章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运用轨道模型分析了企业间合作关系以及这种合作关系的变化。一方面使企业间的合作问题简单化 ;另一方面 ,轨道模型便于对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的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对立的老问题,并且被恩格斯表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它是一个在存在论上的基本立场问题.但是,在西方近代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方式中,由意识的内在性所建立的人的主体性,在根本上导致了脱离人的感性生存的抽象的意识与抽象的存在之间的对峙,后者实际上是被前者的内在性规定出来的,因此才产生了一个关于"自在之物"的难题.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等于人的自身生产"来确立存在对于意识的优先性的,并且由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与黑格尔的生产概念没有原则区别,故而马克思仍在意识的内在性原理中.这表明他对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缺乏真正的了解.本文从马克思关于意识概念的存在论阐发入手,证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并非来自对黑格尔的生产概念的形而上学倒转,而是把物质生产理解为"勾连着"存在本身的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实现.这正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构成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论批判.  相似文献   
3.
论异化劳动学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并不外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恰恰相反 ,没有异化劳动学说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 ,异化劳动学说源自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追问 ,即追问私有财产的人学本质 ,这一追问不仅导向政治经济学批判 ,而且引发本体论上的革命 ,即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之束缚 ,通向现象学的人学 ,成为对人的生存论本质的探讨。正是这一探讨达成了关于人的历史的感性活动之创生社会关系的基本洞见。这一基本洞见凝结为作为人的生存之历史性的“实践”概念 ,从而完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对诸葛姓氏的由来却说法颇异。本文试就此问题略作阐述。诸葛姓氏由来、演变说,始见于《世本》;“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瞻葛氏,宋景公有大夫瞻葛祁,其后齐人语讹,以瞻葛为渚葛。”但因缺乏史料印证,其说法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5.
玛丽·恩迪亚耶是塞内加尔与法国的混血儿.移民身份及幼年被“遗弃”的遭遇,使得她对地域身份格外敏感.在《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中,三位女性的生命轨迹游移在法国和塞内加尔之间.女性地理主义认为,女性与空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地域空间是女性经验和意识生发的场所,人的地域身份与生俱来,犹如女性从出生就注定了一般.《三》从表层来看,体现了女性对地域身份的困惑;深层考量,彰显的却是女性深层次的身份迷惘.在《三》中,恩迪亚耶以女性意识操控了作品中的地域空间,使地域空间成为女性的“心理区域”.  相似文献   
6.
一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 ,两个哲学史上的革命家 ,一个在 2 0世纪通过对“忘在状态”的揭示追根究底地批判了西方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传统 ,一个在 1 9世纪以人在感性活动中的异化揭露了一切既往的“哲学真理”和其他“意识形态”都是这种异化的观念的回声。在这两位思想大师之间虽有时间上的百年之隔 ,虽在哲学的述说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但他们各自所发动的革命 ,是同一性质的思想大事变 ,并且都是对人类当代状况及其根本问题的击中要害的阐明。因而 ,他们之间在思想上的相遇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他们的哲学革命都是对形而上学藩篱的挣脱 ,所…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性取决于它是否切入了我们的时代问题所在的核心 ,并对此核心有它自己的深刻洞见。对这一点进行辨析 ,要求我们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哲学革命”有两种可能的性质 ,一是用某种新的体系构造排除了既往哲学争辩的基本难题 (如康德 ) ,从而为哲学理论的继续发展赢得新的天地 ;一是从根本上反省哲学本身的传统 ,以此重新规定思想的任务 ,以回答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所遭遇的根本挑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实践概念和“历史科学”概念的扼要讨论 ,指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属于后一种性质 ,并兼而论及马克思学说对当代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之出路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历史基础中的实践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基础,在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理解中,通常被逻辑地分析为生产与主产关系的矛盾结构,而生产关系又往往被表述为“物质的社会关系”以区别于社会意识,于是就形成同一切社会意识概念相对待的社会存在概念。本文试图通过讨论“社会存在”中的意识(“实践意识”)问题,指出上述对待妨碍了对历史基础中的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从而无法历史真实地叙述历史基础的运动。笔者的见解是,问题的解决在根本上取决干重新注意和重新理解那未曾“摆脱世界”的意识——“现存实践的意识”,以彰明唯物史观所蕴含的历史哲学洞见。  相似文献   
9.
如何正确地理解《资本论》学说的性质,对于应对当代人类状况所呈现的紧迫的现实课题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由于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真正导言,重新研读和阐释此书便成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在当代境况中重读和阐释此书,可以帮助我们的时代去达到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这里根据《哲学的贫困》一书的提示,讨论了当代关于社会平等之理想的乌托邦性质及其在理性形而上学上的根源;讨论了当代经济学理论的本质弱点———范畴抽象方法———及其对资本在现实运动中的感性辩证法的遮蔽;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非自洽性以及当代社会对抗的感性本质(社会权力);讨论了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实践应当采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以及由这个方法所提示的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 ,《苏报》主人陈范 ,在革命派的影响下 ,与立宪主义决裂 ,走上反清革命之路。《苏报》也高举革命之旗 ,成为革命团体的机关报。由于《苏报》主张“排满” ,放言革命 ,清廷恨之入骨 ,随同帝国主义勾结 ,制造了中国新闻史上一件巨案———《苏报》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